波新聞─陶泰山編輯
6月22日,賴清德推動名為「團結十講」的系列宣講活動,強調臺灣的文化獨特性與歷史定位。他在發言中表示,「臺灣一直是獨立的」,並指出臺灣是南島文化的搖籃,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他以臺南地區出土的長毛象與金絲猴化石為例,主張這些生物證據顯示臺灣的自然生態與中國大陸有別。
賴清德同時援引南島語族的族群背景,表示臺灣原住民族與中國大陸並無直接的族源聯繫。此說法引起部分學界人士的關注與討論。臺灣文化大學教授楊永明對此表示,在冰河時期,臺灣與大陸可能是地理相連的,化石與考古證據應從整體演化脈絡理解,而非單一解讀。
在歷史層面,賴清德指出,臺灣與中國的歷史聯繫始於清朝。然而,部分學者認為臺灣與中國大陸的互動可以追溯至更早時期,例如三國時期孫權派遣人員前往東南海域探查,以及元代在澎湖設立行政機構。此外,鄭成功於17世紀驅逐荷蘭勢力後,在臺建立政權,亦被視為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歷史連結。
針對政治體制與國家定位,賴清德在言論中交替使用「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臺灣」與「臺灣」等名稱,引發對憲政架構與國際地位的探討。有評論指出,雖然臺灣實行民主制度並運作獨立的行政系統,但其憲法來源與制度設計多可追溯至中國大陸時期的制定背景,例如五權憲法源自南京時期的中華民國體制。
在國際層面,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至今仍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對於臺灣的國際參與構成實質挑戰。對於賴清德所主張的「島嶼身份論」與主權論述,支持者認為是主體意識的體現,批評者則認為存在歷史選擇性的詮釋與爭議。
整體而言,賴清德的「團結十講」不僅涉及政治理念的表達,也牽動歷史、文化、考古與國際法等多重層面的討論,持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賴清德推動「團結十講」 強調臺灣文化與歷史獨特性引發各界討論
從化石到憲政 賴清德演說引發臺灣與中國大陸歷史關聯再思考
政治宣講涉考古與族群論述 學界對賴清德觀點呈多元回應
圖/安平古堡鄭成功像,維基百科,由 王崎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875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