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至文/高雄
今(22)日媒體報載「台出海口野生牡蠣 100%含微塑膠」,報載內容係引用海洋保育署「112年度海漂底垃圾及微型塑膠分布調查與海廢監控建置計畫」委託研究成果,該計畫於我國16處河川出海口進行牡蠣微型塑膠採樣調查。對此,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說明如下:
一、由於海洋塑膠廢棄物的快速增加,對於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威脅,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2021年報告顯示,全球海洋生物及其棲地均有微型塑膠蹤跡。環保署於2018年首次調查並公布首份微塑膠調查,發現自來水、海水、沙灘、貝類的大部分樣品皆驗出塑膠。也因此成立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通過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力圖源頭減量,減少海洋廢棄物含量。
二、正因為如此,為持續監測海廢濃度以了解治理行動之成效,海保署自2020年起,在向海致敬計畫支持下,每年度針對河川出海口處之海水及生物體(牡蠣)進行微型塑膠之調查,並以牡蠣作為海洋微型塑膠之監測物種,並將微型塑膠分為碎片、發泡塑膠、薄膜、纖維、顆粒等不同樣態進行分析。
三、以2023年調查結果為例,發現臺灣本島16處河川出海口之牡蠣微型塑膠採樣檢測調查,牡蠣體內微型塑膠濃度範圍介於0.01-1.02個/濕重克,平均濃度為0.33±0.34個/濕重克。與2018年貝類檢測結果相較略低(2018年檢測養殖及野生貝類每公克0.2至5.2個)。
四、2022年澳洲學者Wootton等人針對全球牡蠣微型塑膠含量的趨勢分析,發現全球94%地區的牡蠣含微型塑膠,野生牡蠣微型塑膠含量高於水產養殖牡蠣,平均每克濕重含1.41±0.33個。相較臺灣牡蠣的微型塑膠含量低於該平均。
五、海洋廢棄物解決之道在源頭管理及減量,行政院包括環境部、農業部、內政部、經濟部、交通部等9部會15機關共同執行向海致敬計畫,協力海洋廢棄物減量及源頭管理,海委會海保署則致力於海廢回收再利用(包含廢漁網、廢蚵繩、海廢保麗龍、浮球等),2020年至2023年計回收799公噸海洋廢棄物,補助地方政府清除海廢逾2,000公噸,累計招募超過6,000艘環保艦隊及5,000名潛海戰將共同清除海洋垃圾;並與各縣市政府、區漁會及海巡署合作宣導「垃圾攜回港、共同護海洋」。
海保署表示,微型塑膠來源繁多,須公私協力持續減塑,並長期監測微塑膠含量方能了解其影響程度,以及政策之成效。海委會海保署持續與環境部、農業部等相關政府部門,以及民間團體合作,研商積極減塑作為,達到潔淨海水、健康棲地及資源永續目標。
圖/牡蠣,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