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劉己玄/高雄
旗山區嶺口,是屏東縣里港鄉、高雄市燕巢區、大樹區三地區(三方),進入旗山區的三角咽喉地理位置,也是清朝漢族移民至旗山、美濃開墾必經之路,乃至最近的道路交通功能,都位居要津。
在日治時期,嶺口的主要道路,就是現在的產業道路,日治政府稱為「軍路」,重要性即可見一斑。
嶺口前方係高屏溪,往旗山方向,係下坡路段,左方前往旗山,右方前往大樹,有居高臨下之軍事優勢地位,因此,在此設置軍營,就不足為奇!
旗山嶺口,地型上由屏東平原往西看,它是位於中寮山西南側山腳下,下淡水溪河邊高地丘陵台地上村落,站在「嶺口崎」上往東看,地型上它像是屏東北平原交通網上西面的吞吐布袋嘴口;是古屏東北平原進出舊鳳山縣、台灣府主要通道大動脈上。在漢人未進入之前,是台灣先民平埔族「塔樓社」活動區域之一,西邊的「大傑巔社」先民也曾在此駐足停留過。
清康熙、乾隆時,閩南移民選擇由援剿中(燕巢)、楠仔坑(楠梓)、鳳山厝(大社鳳雄村)經深水進入屏東北平原,在七星群屏障環繞羅列山徑中,是早期唯一台灣西面往東最佳捷徑,因清朝官兵、闢荒者對道路逐年改善,中屏東平原道路未妥善開發時,嶺口曾扮演高、屏交通軸中心點。
距離旗山區中心有20多公里,與屏東縣里港鄉市區只有短短不到2公里路,不管古代或今日,嶺口人與里港人生活作息密不可分,里民與里港鄉民大部分均有姻親關係。因此,不管探親、辨貨、娛樂往里港市區,嶺口人總感覺比往旗山市區方便得多,尤其近年來里嶺大橋通車後,不用渡溪,5分鐘內車程即可進入里港市區,因自古以來兩地來往頻繁,嶺口人對里港各各部落人口動態,可說如數家珍。
根據史籍記載,漢人約於清朝雍正、乾隆年間,進入此地開墾,當時附近逐漸形成的村落有:「蘭坡嶺」、「三角堀」、「棕仔坑」、「和尚藔」等,「蘭坡嶺」就是現在的「嶺口」。
嶺口,意指「山脊的出入口」,即「在山脊出入口的聚落」之意,(陳國章,1999:325)因此,山脊應指聚落西側的「蘭坡嶺」。
日治初期的官方街庄,稱為「嶺口庄」。
位於省道台21縣與省道台22縣旗楠公路交會口,以嶺口橋下的坑溝為界,以北屬旗山區,以南屬大樹區,屬大樹區統嶺村的嶺口,行政區為統嶺村第8、9鄰。
統嶺與旗山之間,有一條溝,以前當地居民稱此地為「過坑」,故有此舊名。
姓氏分布,屬於統嶺村部分的嶺口聚落,為雜姓混居的狀態,其中以陳姓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