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辜士陞/嘉義
南華大學文學系日前邀請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蒞校講座,以「師從大海的漂浪人生」為題,分享豐富的海上工作經驗,描述大海如何成為他的老師,教會他敬畏、耐心與堅持,藉以提醒大學生如何掌握自己的人生,當天吸引百位學生參與。
在AI熱潮的時代下,仍有很多無法取代的工作,像是SDGs提倡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中「永續海洋與保育」,仍需投入人力資源。廖鴻基創辦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新創花蓮福爾摩沙基金會,他在演講中說:「機會從來不是從天而降,而是起心動念,積極進取而來,不管是求學還是就業。」對海洋的熱愛與無盡的探索,讓他執行多項開創性海洋計畫及籌劃海洋教育活動,在海上漂流的日子,獲得新的想法也有很多抵達陸地後想做的事情,他笑著說:「回到陸上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看當天的報紙,在海上缺的,回到陸上彌補。」體驗不同於陸地的生活並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也體悟到從渺小到浩瀚,臺灣越繞越大的感觸。
南華大學文學系日前邀請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蒞校講座,以「師從大海的漂浪人生」為題,分享豐富的海上工作經驗,描述大海如何成為他的老師,教會他敬畏、耐心與堅持,藉以提醒大學生如何掌握自己的人生,當天吸引百位學生參與。
在AI熱潮的時代下,仍有很多無法取代的工作,像是SDGs提倡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中「永續海洋與保育」,仍需投入人力資源。廖鴻基創辦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新創花蓮福爾摩沙基金會,他在演講中說:「機會從來不是從天而降,而是起心動念,積極進取而來,不管是求學還是就業。」對海洋的熱愛與無盡的探索,讓他執行多項開創性海洋計畫及籌劃海洋教育活動,在海上漂流的日子,獲得新的想法也有很多抵達陸地後想做的事情,他笑著說:「回到陸上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看當天的報紙,在海上缺的,回到陸上彌補。」體驗不同於陸地的生活並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也體悟到從渺小到浩瀚,臺灣越繞越大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