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陳金聲/嘉義
入冬時節,候鳥登場,最大牌的主角,當然又是保育類的黑面琵鷺,只要器材夠、機運好,有牠們的地方,就有可能捕捉到牠們互相理毛與吻頸之交。
候鳥季節,很多鳥友衝著黑琵而來,有的用肉眼看,有的用手機捕捉,有的用望遠鏡,更專業的,不惜血本,用價值數十萬甚至近百萬的「大砲」侍候,守候半天,或蹲或站或坐,守到「腳攏痲去,站不起身」,為的就是一睹黑琵的英姿。
晚近數年,來台渡冬的黑琵,分佈更廣,甚至化大眾為小眾,不再只集中於最知名的台南七股及嘉義鰲鼓這兩處寬廣的濱海濕地。在嘉義布袋虎尾寮的鹽田濕地、甚至連非常靠近村落、收成後放乾池水的漁塭都可以看見在撿漏網之魚。
黑琵覓食場域的改變,可能是受到生態環境改變的影響,未來牠們會不會像埃及聖環,族群無限上綱,從海邊入侵到農村陸地覓食,這有待觀察。
鰲鼓及七股兩大濕地,面積廣,水域寬,清晨覓食後,黑琵就會往深處休息,很難近距離捕捉畫面。但如果轉到布袋一帶,很可能就「近在咫尺」,躲在車內搖下車窗就可拍到,那瞬間會有「你可以更靠近看我」的感覺在心頭。
布袋一帶的黑琵,族群數量不像七股或鰲鼓那麼多,三五隻、數十隻成群,而且都混雜在大白鷺與蒼鷺、紅嘴鷗中,可能是因黑琵生性怕生,混在其他鳥群中,壯膽兼掩護。
布袋一帶的黑琵,移動性很強,忽東忽西,今天看到的地方,明天不保證牠們會出現,所以,賞鳥人得在當地「弄出弄入」,互相通報鳥訊。
賞黑琵,多花點時間、耐心、用心、細心就對的啦,會看到比較難得的畫面,那就是黑琵用牠們既長又扁又黑的嘴喙互相理毛。各種鳥類及一般的雞、鴨、鵝等,都會理毛,但幾乎都是「自己理自己的毛」。
黑琵就是不一樣,他們會互相理毛,這是牠們另類的「珍稀」。黑琵兩隻成對互相理毛的行為,有二種解讀。
其一是牠們的嘴太長,只能清理脖子以下的部位,無法清理頸部的羽毛,甚至連脖子騷癢時,也只能抬起腳來抓癢。所以,才需要互相幫忙清理,你幫我,我幫你。這樣的解讀,可以接受,可是卻又不常見黑琵群中倆倆成對互相理毛。
因此,第二種可能成份居大,也就是黑琵用嘴喙互相在對方脖子上「磨蹭」,是在示愛。黑面琵鷺在發情繁殖期會以長喙在彼此頭頸部滑動輕撫示愛,鳥友們稱之為黑琵的「吻頸之愛」,長長的黑嘴喙成為牠們追求愛情的神器。
牠們互相撫愛的過程,只侷限於頸部,非常斯文,不像時下青年男女,全身上下齊手亂摸一通,最後還讓女方的頸部成為「草莓園」。如此高雅又細膩的親密求偶行為,令人驚艷。
黑琵不會搞「群鳥轟趴」,而是一大群中,很可能只有一、二對進行之。所以,要捕捉這樣的畫面,需靠點運氣,有時肉眼看不到,只能靠長鏡頭輔助。
黑琵「工作像螞蟻,心情像蝴蝶」,覓食時不會分心搞戀情,只有在吃飽過後在安全又舒適的場域才會如此親密的互動,牠們休息時還會縮起一支腳,表演「金雞獨立」。
雙方修成正果後會覓地進行交配,交配時雄鳥先啄雌鳥的頸部,雌鳥也會善意回應,待雄鳥的頭羽展開,咬住雌鳥的嘴喙後,雄鳥就提槍上馬,跳到雌鳥身上交配,公黑琵不是快槍俠,提刀上馬後約7、8秒才下馬,雙方會交配到母鳥生出第一顆後才休兵。
雌鳥每隔一天生一顆蛋,一巢最多有三顆蛋,公母鳥輪流孵蛋約二十幾天後孵化,但繁殖成功率只有三分之一,50天後幼鳥與成鳥即可離巢自理生活。
黑琵的夫妻關係真如其名「Happy」,是福鳥,不會互許終身,一年之後,「香港隨人,各自單飛,另覓良緣」。
捕捉黑琵的畫面,最好是捉準牠們清晨出來覓食的時段,比較容易得手,但如要拍牠們交配、築巢、育雛等,那就有點高難度囉,因為都在保護區內,外人不得而入,更非一般業餘鳥友所能得之。
歷史上有名的「刎頸之交」,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
相傳戰國時期,藺相如因立大功升為上卿,位居廉頗之上。廉頗因此懷恨在心,想要報復,但藺相如處處避讓。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望見廉頗的馬車遠遠前來,連忙叫隨從把車轉入小巷,禮讓廉頗先過。
藺相如的隨從不滿意藺相如處處忍讓,但藺相如告訴隨從:強橫的秦國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為趙國有他和廉頗兩大將軍,如果他和廉頗自相殘殺,秦國就會趁機入侵。所以他處處禮讓廉頗,並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安全。
這番話傳到廉頗的耳中,廉頗十分慚愧,就脫去了上衣,背上綁著一根荊杖,走到藺相如家跪著請罪,藺相如見了,親自為他拿掉荊杖,請他穿上衣服,兩人談得十分暢快,從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這個故事告訴大家,必須要先顧到國家的利益,忘卻私人的怨恨。後人於是就引用「刎頸之交」,來說明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
在生物界,另有一種出名的「刎頸之交」,就是有一種鶴鳥的至情真愛,傳說,這種鶴鳥在大難來時不會各自分飛,而是相互將長長的脖子纏繞成捲直到雙亡,留下可歌可泣「刎頸之愛」。
藺相如與廉頗的「刎頸之交」也好,鶴鳥的「刎頸之愛」也罷,換到黑面琵鷺全變了調,生死之交的「刎頸」變成相愛成親的「吻頸」,少了壯烈,反而成就黑面琵鷺的愛情之美與傳宗接代,為候鳥季節頻添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