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翁順利/台南
年紀不大,卻長年出現手腳麻痛、走路不穩的症狀而影響生活品質,為何會這樣?台南的國立成大附設醫院啟用「全外顯子定序」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查,查明竟是罕見的遺傳疾病釀禍,使得患者獲得即時的醫治;但醫師提醒
57歲的王先生,於2020年起長年受到「老毛病」所苦惱,許多醫師無法診察,轉到成大醫院神經科門診就診,由於他的爸爸、姊姊,都在差不多年紀產生相同症狀,幾年內持續惡化至走路就會喘,後續因心衰竭過世;醫師使用神經傳導檢查顯示有周邊神經病變。
然而,成醫進一步檢視常見的周邊神經病變原因,包括糖尿病、維他命B12缺乏、自體免疫疾病等,實施相關的檢驗卻都沒有。於是,啟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查」,鎖定遺傳疾病進行檢測,患者自掏腰包3萬元受檢。
成醫神經部暨基因醫學部林伯昱醫師說,王先生的外顯子(蛋白質製作藍圖)定序檢驗結果出爐後,再經過初代定序驗證,發現帶有TTR c.194C>T (p.A65V)基因變異,這是「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的相關基因
由於這個變異點位是新的,沒有被發現過,無法完全確定是這個變異造成疾病,醫師透過神經切片檢查,驗證王先生的神經確實有類澱粉沉積,才確認是此基因變異造成了疾病,安排他接受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的針對性治療,後續病情維持穩定。
林伯昱指出,傳統的初代基因定序一次只能定出一個片段的DNA序列,相較之下,次世代基因定序是將DNA分子分割成很多片段,然後同時進行很多個片段的定序,產生大量的基因片段序列數據,再由電腦計算進行組合,產生完整的基因序列。次世代基因定序的好處,是一次可以看很多的基因,而缺點則是定序的錯誤率比初代定序要高,因此次世代定序的檢驗結果,需要用初代定序再次確認,才不會造成臨床誤判。
他強調,用全外顯子定序來檢查神經科的遺傳疾病,診斷率根據疾病種類不同,大多約3到5成,仍有大半的病患無法得到答案。無法確定診斷的原因很多,包括:遺傳變異是DNA結構性變異,而不是全外顯子定序容易看到的序列變異;且每個人的DNA約有3百萬個基因變異,須再驗證變異點位是否為導致疾病的真正原因,包括切片檢查、病患和家屬都做基因檢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