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事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 生活與消費
  • 健康與運動
  • 旅遊與美食
  • 國際時事
  • 地方時事
  • 科技與產業
  • 影劇與娛樂
  • 藝術與教育
  • 金融與財經
  • 生活與消費
  • 健康與運動
  • 旅遊與美食
  • 國際時事
  • 地方時事
  • 科技與產業
  • 影劇與娛樂
  • 藝術與教育
  • 金融與財經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大時事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首頁 影劇與娛樂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2024-12-02
閱讀時間:閱讀 1 分鐘
A A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LINE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Wechat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

【WoWoNews】今年適逢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從早期知識份子視野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帶大眾一起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今(2)日開幕典禮上,文化部長李遠、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嘉義市長黃敏惠、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日本防府市市長池田豊等各界貴賓均到場觀禮。

(文化部長李遠(左1)、嘉義市長黃敏惠(左2)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副教授洪廣冀導覽下參觀展場。)

文化部長李遠表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讓他回想起39歲時做紀錄片《尋找臺灣生命力》時,生物系畢業的他特別想以大自然來比喻臺灣,也正巧在當時他看到陳澄波的畫,即便被提醒有關二二八的事是不能碰觸的,他還是堅持將陳澄波放入紀錄片中,並且開始一段追溯陳澄波經歷及作品的過程。

「紅是風,紅是火,紅是心,紅色是我傾吐在畫布上永不止息的歌。」李遠說,陳澄波是用歌唱的心去面對自己的畫,陳澄波應該是一個很快樂的人,也是一個很幸福的人,陳澄波也想藉此來描繪自己所有的作品。李遠說,在多年追尋陳澄波的旅程後,今天來到此與陳澄波再次相遇,看到陳澄波的畫與臺灣的植物、動物、礦物等結合,終於看到陳澄波用他的畫,畫出了臺灣真正最核心的生命力,「我非常感動」。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柏表示,在陳澄波百二紀念展之後,他一直思考陳澄波的畫除了藝術史、藝術界之外,有沒有與大眾接觸的其他面向,最終選擇與博物館進行對話。在討論的過程中,他發現過去旅外30年,想著如何介紹自己的故鄉、表達屬於臺灣的精神,最後竟然在自己家的阿公畫作中找到答案,「自然」就是臺灣宜居的答案。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陳澄波的作品如〈北回歸線地標〉、〈農家〉、〈東台灣臨海道路〉、〈濤聲〉、〈玉山積雪〉等油畫畫作破題,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新採集的魚類、植物等標本,討論與臺灣相遇而影響臺灣的自然現象,如洋流(黑潮)、季風(西南氣流、霧林帶)、氣候區(北回歸線、亞熱帶)等的獨特性,以及這些自然現象和所造成的物種高歧異性,交織成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進而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包含漁業發展及經濟交換等,闡述這塊土地上因這些現象匯集而擁有的一切。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表示,很多人第一時間很難將博物館與藝術連結在一起,此次陳澄波百三特展,不僅是對陳澄波藝術成就的回顧,更是一次探索臺灣文化與自然的機會,展覽從藝術畫作著眼,結合「北回歸線」、「季風」與「黑潮」3個匯聚在臺灣的自然力,深入探討這些自然現象如何共同塑造了臺灣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色,是一次很特別的嘗試。

臺灣前輩藝術家陳澄波透過畫筆記錄臺灣,為這塊土地留下了一幅幅動人的風景,他的畫作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一種對自然的讚美與思索,透過陳澄波作品,彷彿搭上時光機,可以更加貼近這片土地,感受其中蘊含生生不息的力量。

策展團隊表示,「走揣・咱的所在」與其說是特展名稱,不如將它看成是一則討論公共議題的邀請卡,邀約大眾藉著陳澄波的油畫作品,觀見我們腳下的母土,這個自然力、地理性永續祝福的「所在」。

The post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first appeared on AMM 娛樂新聞.

Buy JNews
廣告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

【WoWoNews】今年適逢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從早期知識份子視野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帶大眾一起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今(2)日開幕典禮上,文化部長李遠、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嘉義市長黃敏惠、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日本防府市市長池田豊等各界貴賓均到場觀禮。

(文化部長李遠(左1)、嘉義市長黃敏惠(左2)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副教授洪廣冀導覽下參觀展場。)

文化部長李遠表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讓他回想起39歲時做紀錄片《尋找臺灣生命力》時,生物系畢業的他特別想以大自然來比喻臺灣,也正巧在當時他看到陳澄波的畫,即便被提醒有關二二八的事是不能碰觸的,他還是堅持將陳澄波放入紀錄片中,並且開始一段追溯陳澄波經歷及作品的過程。

「紅是風,紅是火,紅是心,紅色是我傾吐在畫布上永不止息的歌。」李遠說,陳澄波是用歌唱的心去面對自己的畫,陳澄波應該是一個很快樂的人,也是一個很幸福的人,陳澄波也想藉此來描繪自己所有的作品。李遠說,在多年追尋陳澄波的旅程後,今天來到此與陳澄波再次相遇,看到陳澄波的畫與臺灣的植物、動物、礦物等結合,終於看到陳澄波用他的畫,畫出了臺灣真正最核心的生命力,「我非常感動」。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柏表示,在陳澄波百二紀念展之後,他一直思考陳澄波的畫除了藝術史、藝術界之外,有沒有與大眾接觸的其他面向,最終選擇與博物館進行對話。在討論的過程中,他發現過去旅外30年,想著如何介紹自己的故鄉、表達屬於臺灣的精神,最後竟然在自己家的阿公畫作中找到答案,「自然」就是臺灣宜居的答案。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陳澄波的作品如〈北回歸線地標〉、〈農家〉、〈東台灣臨海道路〉、〈濤聲〉、〈玉山積雪〉等油畫畫作破題,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新採集的魚類、植物等標本,討論與臺灣相遇而影響臺灣的自然現象,如洋流(黑潮)、季風(西南氣流、霧林帶)、氣候區(北回歸線、亞熱帶)等的獨特性,以及這些自然現象和所造成的物種高歧異性,交織成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進而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包含漁業發展及經濟交換等,闡述這塊土地上因這些現象匯集而擁有的一切。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表示,很多人第一時間很難將博物館與藝術連結在一起,此次陳澄波百三特展,不僅是對陳澄波藝術成就的回顧,更是一次探索臺灣文化與自然的機會,展覽從藝術畫作著眼,結合「北回歸線」、「季風」與「黑潮」3個匯聚在臺灣的自然力,深入探討這些自然現象如何共同塑造了臺灣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色,是一次很特別的嘗試。

臺灣前輩藝術家陳澄波透過畫筆記錄臺灣,為這塊土地留下了一幅幅動人的風景,他的畫作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一種對自然的讚美與思索,透過陳澄波作品,彷彿搭上時光機,可以更加貼近這片土地,感受其中蘊含生生不息的力量。

策展團隊表示,「走揣・咱的所在」與其說是特展名稱,不如將它看成是一則討論公共議題的邀請卡,邀約大眾藉著陳澄波的油畫作品,觀見我們腳下的母土,這個自然力、地理性永續祝福的「所在」。

The post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first appeared on AMM 娛樂新聞.

推薦閱讀

方文琳《啥人顧性命》演技變身 入圍亞洲影視大獎女配角

取材台灣最詭異童謠!恐怖新作《泥娃娃》楊祐寧、蔡思韵喚醒禁忌邪靈

肉次方父親節進駐中山商圈 指定門店延長嗑肉戰線3小時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

【WoWoNews】今年適逢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從早期知識份子視野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帶大眾一起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今(2)日開幕典禮上,文化部長李遠、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嘉義市長黃敏惠、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日本防府市市長池田豊等各界貴賓均到場觀禮。

(文化部長李遠(左1)、嘉義市長黃敏惠(左2)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副教授洪廣冀導覽下參觀展場。)

文化部長李遠表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讓他回想起39歲時做紀錄片《尋找臺灣生命力》時,生物系畢業的他特別想以大自然來比喻臺灣,也正巧在當時他看到陳澄波的畫,即便被提醒有關二二八的事是不能碰觸的,他還是堅持將陳澄波放入紀錄片中,並且開始一段追溯陳澄波經歷及作品的過程。

「紅是風,紅是火,紅是心,紅色是我傾吐在畫布上永不止息的歌。」李遠說,陳澄波是用歌唱的心去面對自己的畫,陳澄波應該是一個很快樂的人,也是一個很幸福的人,陳澄波也想藉此來描繪自己所有的作品。李遠說,在多年追尋陳澄波的旅程後,今天來到此與陳澄波再次相遇,看到陳澄波的畫與臺灣的植物、動物、礦物等結合,終於看到陳澄波用他的畫,畫出了臺灣真正最核心的生命力,「我非常感動」。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柏表示,在陳澄波百二紀念展之後,他一直思考陳澄波的畫除了藝術史、藝術界之外,有沒有與大眾接觸的其他面向,最終選擇與博物館進行對話。在討論的過程中,他發現過去旅外30年,想著如何介紹自己的故鄉、表達屬於臺灣的精神,最後竟然在自己家的阿公畫作中找到答案,「自然」就是臺灣宜居的答案。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陳澄波的作品如〈北回歸線地標〉、〈農家〉、〈東台灣臨海道路〉、〈濤聲〉、〈玉山積雪〉等油畫畫作破題,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新採集的魚類、植物等標本,討論與臺灣相遇而影響臺灣的自然現象,如洋流(黑潮)、季風(西南氣流、霧林帶)、氣候區(北回歸線、亞熱帶)等的獨特性,以及這些自然現象和所造成的物種高歧異性,交織成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進而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包含漁業發展及經濟交換等,闡述這塊土地上因這些現象匯集而擁有的一切。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表示,很多人第一時間很難將博物館與藝術連結在一起,此次陳澄波百三特展,不僅是對陳澄波藝術成就的回顧,更是一次探索臺灣文化與自然的機會,展覽從藝術畫作著眼,結合「北回歸線」、「季風」與「黑潮」3個匯聚在臺灣的自然力,深入探討這些自然現象如何共同塑造了臺灣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色,是一次很特別的嘗試。

臺灣前輩藝術家陳澄波透過畫筆記錄臺灣,為這塊土地留下了一幅幅動人的風景,他的畫作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一種對自然的讚美與思索,透過陳澄波作品,彷彿搭上時光機,可以更加貼近這片土地,感受其中蘊含生生不息的力量。

策展團隊表示,「走揣・咱的所在」與其說是特展名稱,不如將它看成是一則討論公共議題的邀請卡,邀約大眾藉著陳澄波的油畫作品,觀見我們腳下的母土,這個自然力、地理性永續祝福的「所在」。

The post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first appeared on AMM 娛樂新聞.

Buy JNews
廣告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

【WoWoNews】今年適逢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從早期知識份子視野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帶大眾一起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今(2)日開幕典禮上,文化部長李遠、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嘉義市長黃敏惠、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日本防府市市長池田豊等各界貴賓均到場觀禮。

(文化部長李遠(左1)、嘉義市長黃敏惠(左2)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副教授洪廣冀導覽下參觀展場。)

文化部長李遠表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讓他回想起39歲時做紀錄片《尋找臺灣生命力》時,生物系畢業的他特別想以大自然來比喻臺灣,也正巧在當時他看到陳澄波的畫,即便被提醒有關二二八的事是不能碰觸的,他還是堅持將陳澄波放入紀錄片中,並且開始一段追溯陳澄波經歷及作品的過程。

「紅是風,紅是火,紅是心,紅色是我傾吐在畫布上永不止息的歌。」李遠說,陳澄波是用歌唱的心去面對自己的畫,陳澄波應該是一個很快樂的人,也是一個很幸福的人,陳澄波也想藉此來描繪自己所有的作品。李遠說,在多年追尋陳澄波的旅程後,今天來到此與陳澄波再次相遇,看到陳澄波的畫與臺灣的植物、動物、礦物等結合,終於看到陳澄波用他的畫,畫出了臺灣真正最核心的生命力,「我非常感動」。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柏表示,在陳澄波百二紀念展之後,他一直思考陳澄波的畫除了藝術史、藝術界之外,有沒有與大眾接觸的其他面向,最終選擇與博物館進行對話。在討論的過程中,他發現過去旅外30年,想著如何介紹自己的故鄉、表達屬於臺灣的精神,最後竟然在自己家的阿公畫作中找到答案,「自然」就是臺灣宜居的答案。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陳澄波的作品如〈北回歸線地標〉、〈農家〉、〈東台灣臨海道路〉、〈濤聲〉、〈玉山積雪〉等油畫畫作破題,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新採集的魚類、植物等標本,討論與臺灣相遇而影響臺灣的自然現象,如洋流(黑潮)、季風(西南氣流、霧林帶)、氣候區(北回歸線、亞熱帶)等的獨特性,以及這些自然現象和所造成的物種高歧異性,交織成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進而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包含漁業發展及經濟交換等,闡述這塊土地上因這些現象匯集而擁有的一切。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表示,很多人第一時間很難將博物館與藝術連結在一起,此次陳澄波百三特展,不僅是對陳澄波藝術成就的回顧,更是一次探索臺灣文化與自然的機會,展覽從藝術畫作著眼,結合「北回歸線」、「季風」與「黑潮」3個匯聚在臺灣的自然力,深入探討這些自然現象如何共同塑造了臺灣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色,是一次很特別的嘗試。

臺灣前輩藝術家陳澄波透過畫筆記錄臺灣,為這塊土地留下了一幅幅動人的風景,他的畫作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一種對自然的讚美與思索,透過陳澄波作品,彷彿搭上時光機,可以更加貼近這片土地,感受其中蘊含生生不息的力量。

策展團隊表示,「走揣・咱的所在」與其說是特展名稱,不如將它看成是一則討論公共議題的邀請卡,邀約大眾藉著陳澄波的油畫作品,觀見我們腳下的母土,這個自然力、地理性永續祝福的「所在」。

The post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first appeared on AMM 娛樂新聞.

分享130分享Tweet81分享

相關的文章

方文琳《啥人顧性命》演技變身 入圍亞洲影視大獎女配角
影劇與娛樂

方文琳《啥人顧性命》演技變身 入圍亞洲影視大獎女配角

2025-08-08
取材台灣最詭異童謠!恐怖新作《泥娃娃》楊祐寧、蔡思韵喚醒禁忌邪靈
影劇與娛樂

取材台灣最詭異童謠!恐怖新作《泥娃娃》楊祐寧、蔡思韵喚醒禁忌邪靈

2025-08-08
肉次方父親節進駐中山商圈 指定門店延長嗑肉戰線3小時
影劇與娛樂

肉次方父親節進駐中山商圈 指定門店延長嗑肉戰線3小時

2025-08-08
9m88化身電台來賓魅力現唱〈Aim High〉 演繹OWNDAYS AIR 輕韌時尚
影劇與娛樂

9m88化身電台來賓魅力現唱〈Aim High〉 演繹OWNDAYS AIR 輕韌時尚

2025-08-08
創作鬼才李浩瑋化身一日店長 開唱〈真心話〉寵粉親民又霸氣預告新專輯
影劇與娛樂

創作鬼才李浩瑋化身一日店長 開唱〈真心話〉寵粉親民又霸氣預告新專輯

2025-08-08
《白日夢籃球隊》開鏡!王陽明、張懷秋、禾浩辰、章廣辰、李齊跨界組隊為夢想開打
影劇與娛樂

《白日夢籃球隊》開鏡!王陽明、張懷秋、禾浩辰、章廣辰、李齊跨界組隊為夢想開打

2025-08-08
下一篇文章
漾新聞|張博洋總質詢主張「把CHINA還給中國」陳其邁也表態Team”Taiwan”

漾新聞|張博洋總質詢主張「把CHINA還給中國」陳其邁也表態Team”Taiwan”

迎接大巨蛋首場演唱會 臺北捷運疏運計畫一次看

迎接大巨蛋首場演唱會 臺北捷運疏運計畫一次看

最新新聞

幸福從職場開始 小港戶政打造健康職場實踐力
地方時事

幸福從職場開始 小港戶政打造健康職場實踐力

2025-08-09

閱讀更多
2025少年青少年桌球菁英獎金賽總決賽  高市五甲國小體育館展開1500場激烈鏖戰

2025少年青少年桌球菁英獎金賽總決賽  高市五甲國小體育館展開1500場激烈鏖戰

2025-08-09
誰把沙池溜滑梯搬到港邊?「蚵子寮海洋漁業親子館」歡樂登場!

誰把沙池溜滑梯搬到港邊?「蚵子寮海洋漁業親子館」歡樂登場!

2025-08-09
苗縣勞工親子創意拼貼體驗 副縣長鼓勵家長陪伴與參與

苗縣勞工親子創意拼貼體驗 副縣長鼓勵家長陪伴與參與

2025-08-09
紙風車劇團《台灣幻想曲》 8/17竹北十興國小登場

紙風車劇團《台灣幻想曲》 8/17竹北十興國小登場

2025-08-09

熱門推薦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2024-12-02

《啵me之我的青春住了鬼》邵雨薇「打」破新極限! 武戲+歌仔戲 每天都像才藝比賽

2025-02-26
台日合資BL劇《秘密關係》首集就開親 王君豪終結母胎單身「第一次」全獻給成晞

台日合資BL劇《秘密關係》首集就開親 王君豪終結母胎單身「第一次」全獻給成晞

2025-07-15
讀者投書/高齡長輩就醫竟成悲劇?家屬控訴國X醫院疑誤診敗血症並濫用藥物

讀者投書/高齡長輩就醫竟成悲劇?家屬控訴國X醫院疑誤診敗血症並濫用藥物

2025-06-19
兆X證券營業員蘇女遭控詐欺 王姓富商18萬元富人餐

兆X證券營業員蘇女遭控詐欺 王姓富商18萬元富人餐

2023-12-28
大時事

大時事是一個全方位的新聞媒體網站,專注報導國內外的最新消息。我們提供緊密關注世界各地重要事件、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社會議題的深入報導,讓讀者即時獲取全球動態。無論是國際局勢變化還是本地議題,大時事都將為您帶來精確可靠的新聞資訊。

近期文章

  • 幸福從職場開始 小港戶政打造健康職場實踐力
  • 2025少年青少年桌球菁英獎金賽總決賽  高市五甲國小體育館展開1500場激烈鏖戰
  • 誰把沙池溜滑梯搬到港邊?「蚵子寮海洋漁業親子館」歡樂登場!

分類

  • 健康與運動
  • 國際時事
  • 地方時事
  • 影劇與娛樂
  • 旅遊與美食
  • 未分類
  • 生活與消費
  • 科技與產業
  • 藝術與教育
  • 金融與財經

Copyright © 大時事 Big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 生活與消費
  • 健康與運動
  • 旅遊與美食
  • 國際時事
  • 地方時事
  • 科技與產業
  • 影劇與娛樂
  • 藝術與教育
  • 金融與財經

Copyright © 大時事 Big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