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 綜合報導
見過1400年前的月餅嗎?中秋節將至,坊間仿製的唐朝的月餅,近日在兩岸網路上爆紅,製作於約1400年前的「寶相花月餅」當作樣本,盡力回復本來樣貌,做出外型和古代餅一模一樣的「現代月餅」冠以「唐式月餅」,可以引起各界熱議,滿足民眾好古嚐鮮熱情。畢竟1972年在新疆的古墓出土的月餅,擁有歷史價值。
不過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則認為,這應該不算是月餅,可能是胡餅。 1972年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古墓群的230號墓,出土了一塊古早餅,餅皮印有傳統裝飾紋樣「寶相花紋」,由花瓣、花苞和葉組成,因此取命為「寶相花月餅」,歷史可追溯至大唐帝國(西元612-907),尺寸大小約7.5公分左右。
考古學家者藉由儀器檢測後得知,餅外皮用小麥粉為原料,並以模壓成型,烘烤製成,而餅皮上的寶相花紋,也顯現出唐朝高超的麵點製作技藝,不過以現今的技術,無法檢測出餅內餡料的成分,因此至今仍無法得知餅裡到底包了什麼餡。
新疆博物館館長于志勇,推測裡面可能當地食材,餡由棗類、核桃、葡萄,還有其它果仁充填,相信外型古典,內容「一定是一件美味的珍品」,好吃才會當作陪葬品。 這一枚餅,不僅實證唐朝擁有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同時也顯示中秋節日文化,在西域地區的普及。 持不同意見的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于賡哲,對此表示它算是胡餅,屬於烤製的麵餅,裡面有內陷,外觀看起來的確像月餅,但唐代還沒有月餅一詞,更沒有農曆8月15日吃月餅的習俗,真要追究月餅產生年代,「唐代已經有月餅的說法,是子虛烏有的」。
雖然宋朝蘇東坡在《留別廉守》寫下「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出現疑似月餅的描述,但文章中仍未提到中秋一詞,直到明代《西湖遊覽志餘》才有中秋月餅的記載。
由於近世月餅形狀,與古墓出土餅形狀類似,新竹清大副校長信世昌姑且用它當作《復古文創》,以浪漫一些的用意,將「唐代餅」復刻,當作中秋禮物,他大學室友收到,紛紛表示,特殊的中秋,復古的佳節,寫下深刻的大學室友情誼。
信教授業餘嗜好,在於古為今用,仔細研究1400年前的餅圖案,考察當時風俗,參酌新疆的實況,外在方面,電腦3D列印方式,將古代餅的中心和立體圖案「臨摹」作出仿真模型,委託木工師傅鐫刻月餅模子。餡方面,參酌古今新疆在地食材,設法呈現1400年前餅的形貌,姑且權充「唐朝月餅」。
如此中秋習俗,月餅起始,就不必爭議,姑且享受古人吃餅視覺美,口感美,誰說不宜?
生活美學或是古為今用,服飾,飲食文化,居室都可以嚐試復古,復古又可以創新,文化創意是一種逸趣,也是一種「歷史文物生活實用化」呈現。信教授好友在享用月餅當下,確實發思古之幽情。
圖:信世昌寄月餅送大學國文系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