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林冬生/特稿
退休老師林先生,在2024年購得一本二手書,打開封面後,赫然在扉頁上看見「吳瑧瑧 于巴黎 1980、十月三十日」的題名,字跡娟秀,筆觸靈動,名字字體略大於日期與地名。由名字字面上看,題名的應該是個女性。
這是一本紀錄中國古青銅器發展的書,相較於近年出版的類似書籍,內容顯得淺顯,印刷品質與遣詞用字,也遜色不少。內容分成圖版與圖版說明兩部分,圖版有彩色11張、黑白96張照片,圖版說明則全是黑白印刷,配以簡略文字說明,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參考價值並不高。因此,引起購書人注意與興趣的反而是扉頁上的題名。
這本書是1976年,由北京中國國際書店發行,文物出版社編著出版,卻在4年後的巴黎題名,可以約略推斷,這個女子現在年紀或在70歲上下,當年在北京的時候買了這本書,出國(抑或留學、移民)攜出在巴黎時留下芳名與時間。她又怎麼會知道,在她題名44年後,一本她在燈下翻閱以解思鄉之情的書籍,竟然輾轉到了一個台灣退休老師的手中?
一位高中劉老師聽到了這件事,直說,這像極了浪漫的電影情節,鏡頭之一是一個花甲之年的男子掀開泛黃書頁的訝異,另一個鏡頭是芳菲燦爛的女子翻讀的雀躍,一東方,一西方,一21世紀,一80年代,而兩者之間的聯繫是同樣出於愛好中華文化,讓他與她在不同的時空中讀著同一本記載悠久歷史的故國情懷。
歲月悠悠、時光流轉,在朝代更迭興替中,百姓承載苦難與折磨,封建貴族也在屠戮下隱沒在歷史洪流,唯能在逐漸出土的文物稍探其生活樣態,也讓後人讚嘆中華古文明的菁華,而退休老師林先生此時只悠遊神往於與這位女子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