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事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 生活與消費
  • 健康與運動
  • 旅遊與美食
  • 國際時事
  • 地方時事
  • 科技與產業
  • 影劇與娛樂
  • 藝術與教育
  • 金融與財經
  • 生活與消費
  • 健康與運動
  • 旅遊與美食
  • 國際時事
  • 地方時事
  • 科技與產業
  • 影劇與娛樂
  • 藝術與教育
  • 金融與財經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大時事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首頁 影劇與娛樂

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移師東岸 詮釋山海間的竹構藍圖

2025-05-06
閱讀時間:閱讀 2 分鐘
A A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LINE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Wechat

【WoWoNews】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於114年5月6日於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熱烈開幕。活動策展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臺灣竹會合作,首次由西部移師東部舉辦竹構造創作展,讓竹構築的能量,從西岸延伸至東岸,在臺東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森林公園活水湖、達魯瑪克部落等三處場地,計有6組竹構築根植於山海交會之地,展現出臺灣東岸與自然環境緊密交融的文化特質。

 
  林業保育署表示,為國產竹材融入建築設計人才培育與技術傳承,該署自2011年與臺灣竹會合作,從第一、二屆「構竹林鐵新銳展」突破竹材接頭結構設計,第三屆創造更貼近民眾生活的「島嶼構竹」,本屆則回應更深層的課題—人與土地、時代脈動、真實建築的探索,讓竹構築並非只是材料的堆疊,而是一場關於土地、生活與未來想像的實踐。

(在若亭-(透過曲線的變化,在若亭可以隨著人們當下的狀態及生活經驗所詮釋,所以它叫 Being,讓人回到當下,感受自在自若。))

  臺灣竹會理事長暨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所長許倍銜表示:「經歷四屆的構竹展,投入建築設計師、結構技師等各方協作者超過百人,我想我們已經積累足夠能量與知識,得以將竹構建築的當代實踐往前推進更多,這也包括實踐竹構的背後,關聯的技術資源、法規、政策及產業鏈。作爲建材使用,竹子從產地到防腐、彎折等加工處理,牽涉許多細膩工序,只要對材料特性有足夠理解,竹材也有機會搭配構造工法的創新,扭轉建築為非永續使用的觀點,達到兼具視覺美感與結構安全的成果。」

  本次展覽分佈於三大展區,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內共4組作品,包括如蝶翩然停棲於好漢坡步道旁的《竹蝶》,是由建築設計師陳宣誠運用孟宗竹片膠合而成的竹集成材,以 Y 型桂竹集束拱柱為結構核心,形成拉力結構挑戰薄殼的詩意之作;從建築跨界舞踏及劇場藝術創作的柯慕一,以卑南族神話「石生說」為靈感的《石頭的孩子》,骨架結構交織石頭、黃藤與麻繩作為綁束與拉張介面,最後覆以白茅,將建築連結部落的祭儀文化;融會東南亞竹構技術,企圖走出臺灣竹構風格的自然建築創作者陳思因,為《在若亭》提出了模糊屋牆邊界的設計,似裙的竹簷在架高了的涼亭中,為內部空間創造出半遮蔽性,帶來靜謐自在的氛圍;由原民、竹藝師傅及學生參與傳承的臺灣義築協會,在森林的邊陲地帶開闢出《第三空間》,利用原住民的竹簍及捕魚用的竹魚筌等器皿的竹收邊概念來構成單元,由百來個竹集束環組成穹頂,其覆於結構外的透光布,在室內照明的掩映下顯影出竹環的結構,夜間遠望猶如發光的巨型瓢蟲。

(竹蝶-(作品如蝶翩然停棲於林間,融合自然紋理與地貌特徵,營造出詩意而獨特的場所精神。))

  此外,位於臺東森林公園活水湖畔的《船塢》,為王柏仁建築師親自採集長枝竹,所打造的首座濱水域竹構,其竹構的構想從「大洋支架舟」開始,竹構體與兩個 12 米金屬貨櫃共構,並以竹橋樑串聯貨櫃屋頂,似一艘能遠眺太平洋與卑南主山的船;另有位於達魯瑪克部落的《Irilriya》(魯凱語,指涼亭),由來自 PUYUMA 普悠瑪部落的原民竹構高手暨自然建築界大前輩鄭浩祥,將自身對竹構的記憶與技藝化為當代的結構造型表達,從核心八柱、漏斗石基、外八撐柱至屋頂高點,力道由四方匯聚於心,展現凝聚與團結精神。其基地三面環山,周圍長滿了莿竹、長枝竹、麻竹、火廣竹等七、八種竹子,除了便於就地取材,也適合開發為竹材工藝聚落。

  策展人葉育鑫建築師觀察,「設計者在回應基地特性與氣候條件之餘,試圖帶入更多的文化意識,尤其原民文化的視角,為竹構增添動人的神采。而台灣義築協會執行長簡志明這組所用的孟宗竹,取材自臺東海端紅石林道,大膽嘗試以知本溫泉(碳酸氫鈉泉)浸泡防腐,在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的協助下,實驗最終成功,並順利完成竹曲樑的製作。這項突破性的成果,不僅走出一條不同於西部傳統防腐技術的道路,更充分展現東部天然資源的潛力與智慧應用。」

  林業保育署表示,由於竹子具備生長快速、繁殖力強、用途廣泛,以及固碳能力更高於一般木材的特性,是臺灣土地上最具生命力的自然資源之一。然而,竹材的應用有其特殊的挑戰,相對於木材,竹材因不規則、非均質、中空等因素,在設計與加工上存在較高的難度,需要被克服。希望透過竹構築的設計與實作,連結三大族群:「竹工專家」、「建築設計者」、和「一般大眾」,為「傳承」、「創新」、和「行銷」臺灣竹文化與產業發展,讓臺灣竹構築文化從實驗走向實踐,從美學走向日常。

The post 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移師東岸 詮釋山海間的竹構藍圖 first appeared on AMM 娛樂新聞.

Buy JNews
廣告

【WoWoNews】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於114年5月6日於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熱烈開幕。活動策展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臺灣竹會合作,首次由西部移師東部舉辦竹構造創作展,讓竹構築的能量,從西岸延伸至東岸,在臺東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森林公園活水湖、達魯瑪克部落等三處場地,計有6組竹構築根植於山海交會之地,展現出臺灣東岸與自然環境緊密交融的文化特質。

 
  林業保育署表示,為國產竹材融入建築設計人才培育與技術傳承,該署自2011年與臺灣竹會合作,從第一、二屆「構竹林鐵新銳展」突破竹材接頭結構設計,第三屆創造更貼近民眾生活的「島嶼構竹」,本屆則回應更深層的課題—人與土地、時代脈動、真實建築的探索,讓竹構築並非只是材料的堆疊,而是一場關於土地、生活與未來想像的實踐。

(在若亭-(透過曲線的變化,在若亭可以隨著人們當下的狀態及生活經驗所詮釋,所以它叫 Being,讓人回到當下,感受自在自若。))

  臺灣竹會理事長暨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所長許倍銜表示:「經歷四屆的構竹展,投入建築設計師、結構技師等各方協作者超過百人,我想我們已經積累足夠能量與知識,得以將竹構建築的當代實踐往前推進更多,這也包括實踐竹構的背後,關聯的技術資源、法規、政策及產業鏈。作爲建材使用,竹子從產地到防腐、彎折等加工處理,牽涉許多細膩工序,只要對材料特性有足夠理解,竹材也有機會搭配構造工法的創新,扭轉建築為非永續使用的觀點,達到兼具視覺美感與結構安全的成果。」

  本次展覽分佈於三大展區,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內共4組作品,包括如蝶翩然停棲於好漢坡步道旁的《竹蝶》,是由建築設計師陳宣誠運用孟宗竹片膠合而成的竹集成材,以 Y 型桂竹集束拱柱為結構核心,形成拉力結構挑戰薄殼的詩意之作;從建築跨界舞踏及劇場藝術創作的柯慕一,以卑南族神話「石生說」為靈感的《石頭的孩子》,骨架結構交織石頭、黃藤與麻繩作為綁束與拉張介面,最後覆以白茅,將建築連結部落的祭儀文化;融會東南亞竹構技術,企圖走出臺灣竹構風格的自然建築創作者陳思因,為《在若亭》提出了模糊屋牆邊界的設計,似裙的竹簷在架高了的涼亭中,為內部空間創造出半遮蔽性,帶來靜謐自在的氛圍;由原民、竹藝師傅及學生參與傳承的臺灣義築協會,在森林的邊陲地帶開闢出《第三空間》,利用原住民的竹簍及捕魚用的竹魚筌等器皿的竹收邊概念來構成單元,由百來個竹集束環組成穹頂,其覆於結構外的透光布,在室內照明的掩映下顯影出竹環的結構,夜間遠望猶如發光的巨型瓢蟲。

(竹蝶-(作品如蝶翩然停棲於林間,融合自然紋理與地貌特徵,營造出詩意而獨特的場所精神。))

  此外,位於臺東森林公園活水湖畔的《船塢》,為王柏仁建築師親自採集長枝竹,所打造的首座濱水域竹構,其竹構的構想從「大洋支架舟」開始,竹構體與兩個 12 米金屬貨櫃共構,並以竹橋樑串聯貨櫃屋頂,似一艘能遠眺太平洋與卑南主山的船;另有位於達魯瑪克部落的《Irilriya》(魯凱語,指涼亭),由來自 PUYUMA 普悠瑪部落的原民竹構高手暨自然建築界大前輩鄭浩祥,將自身對竹構的記憶與技藝化為當代的結構造型表達,從核心八柱、漏斗石基、外八撐柱至屋頂高點,力道由四方匯聚於心,展現凝聚與團結精神。其基地三面環山,周圍長滿了莿竹、長枝竹、麻竹、火廣竹等七、八種竹子,除了便於就地取材,也適合開發為竹材工藝聚落。

  策展人葉育鑫建築師觀察,「設計者在回應基地特性與氣候條件之餘,試圖帶入更多的文化意識,尤其原民文化的視角,為竹構增添動人的神采。而台灣義築協會執行長簡志明這組所用的孟宗竹,取材自臺東海端紅石林道,大膽嘗試以知本溫泉(碳酸氫鈉泉)浸泡防腐,在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的協助下,實驗最終成功,並順利完成竹曲樑的製作。這項突破性的成果,不僅走出一條不同於西部傳統防腐技術的道路,更充分展現東部天然資源的潛力與智慧應用。」

  林業保育署表示,由於竹子具備生長快速、繁殖力強、用途廣泛,以及固碳能力更高於一般木材的特性,是臺灣土地上最具生命力的自然資源之一。然而,竹材的應用有其特殊的挑戰,相對於木材,竹材因不規則、非均質、中空等因素,在設計與加工上存在較高的難度,需要被克服。希望透過竹構築的設計與實作,連結三大族群:「竹工專家」、「建築設計者」、和「一般大眾」,為「傳承」、「創新」、和「行銷」臺灣竹文化與產業發展,讓臺灣竹構築文化從實驗走向實踐,從美學走向日常。

The post 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移師東岸 詮釋山海間的竹構藍圖 first appeared on AMM 娛樂新聞.

推薦閱讀

陳乃榮推全新創作專輯 賴琳恩送「性感睡衣+鱉鞭酒」甜蜜助陣

男神劉以豪竟被天王劉德華告白「我喜歡你」 當場害羞臉紅 笑場破功

2025台北電影節形象廣告曝光 林君陽拍出宋芸樺「最不像演員」的一次演出

【WoWoNews】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於114年5月6日於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熱烈開幕。活動策展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臺灣竹會合作,首次由西部移師東部舉辦竹構造創作展,讓竹構築的能量,從西岸延伸至東岸,在臺東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森林公園活水湖、達魯瑪克部落等三處場地,計有6組竹構築根植於山海交會之地,展現出臺灣東岸與自然環境緊密交融的文化特質。

 
  林業保育署表示,為國產竹材融入建築設計人才培育與技術傳承,該署自2011年與臺灣竹會合作,從第一、二屆「構竹林鐵新銳展」突破竹材接頭結構設計,第三屆創造更貼近民眾生活的「島嶼構竹」,本屆則回應更深層的課題—人與土地、時代脈動、真實建築的探索,讓竹構築並非只是材料的堆疊,而是一場關於土地、生活與未來想像的實踐。

(在若亭-(透過曲線的變化,在若亭可以隨著人們當下的狀態及生活經驗所詮釋,所以它叫 Being,讓人回到當下,感受自在自若。))

  臺灣竹會理事長暨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所長許倍銜表示:「經歷四屆的構竹展,投入建築設計師、結構技師等各方協作者超過百人,我想我們已經積累足夠能量與知識,得以將竹構建築的當代實踐往前推進更多,這也包括實踐竹構的背後,關聯的技術資源、法規、政策及產業鏈。作爲建材使用,竹子從產地到防腐、彎折等加工處理,牽涉許多細膩工序,只要對材料特性有足夠理解,竹材也有機會搭配構造工法的創新,扭轉建築為非永續使用的觀點,達到兼具視覺美感與結構安全的成果。」

  本次展覽分佈於三大展區,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內共4組作品,包括如蝶翩然停棲於好漢坡步道旁的《竹蝶》,是由建築設計師陳宣誠運用孟宗竹片膠合而成的竹集成材,以 Y 型桂竹集束拱柱為結構核心,形成拉力結構挑戰薄殼的詩意之作;從建築跨界舞踏及劇場藝術創作的柯慕一,以卑南族神話「石生說」為靈感的《石頭的孩子》,骨架結構交織石頭、黃藤與麻繩作為綁束與拉張介面,最後覆以白茅,將建築連結部落的祭儀文化;融會東南亞竹構技術,企圖走出臺灣竹構風格的自然建築創作者陳思因,為《在若亭》提出了模糊屋牆邊界的設計,似裙的竹簷在架高了的涼亭中,為內部空間創造出半遮蔽性,帶來靜謐自在的氛圍;由原民、竹藝師傅及學生參與傳承的臺灣義築協會,在森林的邊陲地帶開闢出《第三空間》,利用原住民的竹簍及捕魚用的竹魚筌等器皿的竹收邊概念來構成單元,由百來個竹集束環組成穹頂,其覆於結構外的透光布,在室內照明的掩映下顯影出竹環的結構,夜間遠望猶如發光的巨型瓢蟲。

(竹蝶-(作品如蝶翩然停棲於林間,融合自然紋理與地貌特徵,營造出詩意而獨特的場所精神。))

  此外,位於臺東森林公園活水湖畔的《船塢》,為王柏仁建築師親自採集長枝竹,所打造的首座濱水域竹構,其竹構的構想從「大洋支架舟」開始,竹構體與兩個 12 米金屬貨櫃共構,並以竹橋樑串聯貨櫃屋頂,似一艘能遠眺太平洋與卑南主山的船;另有位於達魯瑪克部落的《Irilriya》(魯凱語,指涼亭),由來自 PUYUMA 普悠瑪部落的原民竹構高手暨自然建築界大前輩鄭浩祥,將自身對竹構的記憶與技藝化為當代的結構造型表達,從核心八柱、漏斗石基、外八撐柱至屋頂高點,力道由四方匯聚於心,展現凝聚與團結精神。其基地三面環山,周圍長滿了莿竹、長枝竹、麻竹、火廣竹等七、八種竹子,除了便於就地取材,也適合開發為竹材工藝聚落。

  策展人葉育鑫建築師觀察,「設計者在回應基地特性與氣候條件之餘,試圖帶入更多的文化意識,尤其原民文化的視角,為竹構增添動人的神采。而台灣義築協會執行長簡志明這組所用的孟宗竹,取材自臺東海端紅石林道,大膽嘗試以知本溫泉(碳酸氫鈉泉)浸泡防腐,在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的協助下,實驗最終成功,並順利完成竹曲樑的製作。這項突破性的成果,不僅走出一條不同於西部傳統防腐技術的道路,更充分展現東部天然資源的潛力與智慧應用。」

  林業保育署表示,由於竹子具備生長快速、繁殖力強、用途廣泛,以及固碳能力更高於一般木材的特性,是臺灣土地上最具生命力的自然資源之一。然而,竹材的應用有其特殊的挑戰,相對於木材,竹材因不規則、非均質、中空等因素,在設計與加工上存在較高的難度,需要被克服。希望透過竹構築的設計與實作,連結三大族群:「竹工專家」、「建築設計者」、和「一般大眾」,為「傳承」、「創新」、和「行銷」臺灣竹文化與產業發展,讓臺灣竹構築文化從實驗走向實踐,從美學走向日常。

The post 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移師東岸 詮釋山海間的竹構藍圖 first appeared on AMM 娛樂新聞.

Buy JNews
廣告

【WoWoNews】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於114年5月6日於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熱烈開幕。活動策展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臺灣竹會合作,首次由西部移師東部舉辦竹構造創作展,讓竹構築的能量,從西岸延伸至東岸,在臺東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森林公園活水湖、達魯瑪克部落等三處場地,計有6組竹構築根植於山海交會之地,展現出臺灣東岸與自然環境緊密交融的文化特質。

 
  林業保育署表示,為國產竹材融入建築設計人才培育與技術傳承,該署自2011年與臺灣竹會合作,從第一、二屆「構竹林鐵新銳展」突破竹材接頭結構設計,第三屆創造更貼近民眾生活的「島嶼構竹」,本屆則回應更深層的課題—人與土地、時代脈動、真實建築的探索,讓竹構築並非只是材料的堆疊,而是一場關於土地、生活與未來想像的實踐。

(在若亭-(透過曲線的變化,在若亭可以隨著人們當下的狀態及生活經驗所詮釋,所以它叫 Being,讓人回到當下,感受自在自若。))

  臺灣竹會理事長暨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所長許倍銜表示:「經歷四屆的構竹展,投入建築設計師、結構技師等各方協作者超過百人,我想我們已經積累足夠能量與知識,得以將竹構建築的當代實踐往前推進更多,這也包括實踐竹構的背後,關聯的技術資源、法規、政策及產業鏈。作爲建材使用,竹子從產地到防腐、彎折等加工處理,牽涉許多細膩工序,只要對材料特性有足夠理解,竹材也有機會搭配構造工法的創新,扭轉建築為非永續使用的觀點,達到兼具視覺美感與結構安全的成果。」

  本次展覽分佈於三大展區,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內共4組作品,包括如蝶翩然停棲於好漢坡步道旁的《竹蝶》,是由建築設計師陳宣誠運用孟宗竹片膠合而成的竹集成材,以 Y 型桂竹集束拱柱為結構核心,形成拉力結構挑戰薄殼的詩意之作;從建築跨界舞踏及劇場藝術創作的柯慕一,以卑南族神話「石生說」為靈感的《石頭的孩子》,骨架結構交織石頭、黃藤與麻繩作為綁束與拉張介面,最後覆以白茅,將建築連結部落的祭儀文化;融會東南亞竹構技術,企圖走出臺灣竹構風格的自然建築創作者陳思因,為《在若亭》提出了模糊屋牆邊界的設計,似裙的竹簷在架高了的涼亭中,為內部空間創造出半遮蔽性,帶來靜謐自在的氛圍;由原民、竹藝師傅及學生參與傳承的臺灣義築協會,在森林的邊陲地帶開闢出《第三空間》,利用原住民的竹簍及捕魚用的竹魚筌等器皿的竹收邊概念來構成單元,由百來個竹集束環組成穹頂,其覆於結構外的透光布,在室內照明的掩映下顯影出竹環的結構,夜間遠望猶如發光的巨型瓢蟲。

(竹蝶-(作品如蝶翩然停棲於林間,融合自然紋理與地貌特徵,營造出詩意而獨特的場所精神。))

  此外,位於臺東森林公園活水湖畔的《船塢》,為王柏仁建築師親自採集長枝竹,所打造的首座濱水域竹構,其竹構的構想從「大洋支架舟」開始,竹構體與兩個 12 米金屬貨櫃共構,並以竹橋樑串聯貨櫃屋頂,似一艘能遠眺太平洋與卑南主山的船;另有位於達魯瑪克部落的《Irilriya》(魯凱語,指涼亭),由來自 PUYUMA 普悠瑪部落的原民竹構高手暨自然建築界大前輩鄭浩祥,將自身對竹構的記憶與技藝化為當代的結構造型表達,從核心八柱、漏斗石基、外八撐柱至屋頂高點,力道由四方匯聚於心,展現凝聚與團結精神。其基地三面環山,周圍長滿了莿竹、長枝竹、麻竹、火廣竹等七、八種竹子,除了便於就地取材,也適合開發為竹材工藝聚落。

  策展人葉育鑫建築師觀察,「設計者在回應基地特性與氣候條件之餘,試圖帶入更多的文化意識,尤其原民文化的視角,為竹構增添動人的神采。而台灣義築協會執行長簡志明這組所用的孟宗竹,取材自臺東海端紅石林道,大膽嘗試以知本溫泉(碳酸氫鈉泉)浸泡防腐,在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的協助下,實驗最終成功,並順利完成竹曲樑的製作。這項突破性的成果,不僅走出一條不同於西部傳統防腐技術的道路,更充分展現東部天然資源的潛力與智慧應用。」

  林業保育署表示,由於竹子具備生長快速、繁殖力強、用途廣泛,以及固碳能力更高於一般木材的特性,是臺灣土地上最具生命力的自然資源之一。然而,竹材的應用有其特殊的挑戰,相對於木材,竹材因不規則、非均質、中空等因素,在設計與加工上存在較高的難度,需要被克服。希望透過竹構築的設計與實作,連結三大族群:「竹工專家」、「建築設計者」、和「一般大眾」,為「傳承」、「創新」、和「行銷」臺灣竹文化與產業發展,讓臺灣竹構築文化從實驗走向實踐,從美學走向日常。

The post 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移師東岸 詮釋山海間的竹構藍圖 first appeared on AMM 娛樂新聞.

分享130分享Tweet81分享

相關的文章

陳乃榮推全新創作專輯 賴琳恩送「性感睡衣+鱉鞭酒」甜蜜助陣
影劇與娛樂

陳乃榮推全新創作專輯 賴琳恩送「性感睡衣+鱉鞭酒」甜蜜助陣

2025-05-06
男神劉以豪竟被天王劉德華告白「我喜歡你」 當場害羞臉紅 笑場破功
影劇與娛樂

男神劉以豪竟被天王劉德華告白「我喜歡你」 當場害羞臉紅 笑場破功

2025-05-06
2025台北電影節形象廣告曝光 林君陽拍出宋芸樺「最不像演員」的一次演出
影劇與娛樂

2025台北電影節形象廣告曝光 林君陽拍出宋芸樺「最不像演員」的一次演出

2025-05-06
影劇與娛樂

李銘順+李銘忠 身體年齡相加109歲!中年危機「呼吸都會胖」

2025-05-06
林逸欣一人分飾兩角合奏韋瓦第名曲《夏》 逼真度高被誤認雙胞胎再掀話題
影劇與娛樂

林逸欣一人分飾兩角合奏韋瓦第名曲《夏》 逼真度高被誤認雙胞胎再掀話題

2025-05-05
鄧麗君逝世30週年懷念盛典 追思活動5/8新北金寶山筠園登場
影劇與娛樂

鄧麗君逝世30週年懷念盛典 追思活動5/8新北金寶山筠園登場

2025-05-05
下一篇文章
風電就業接軌國際,產訓合一強化競爭力 金屬中心風電就業輔導班第二梯次開放報名

風電就業接軌國際,產訓合一強化競爭力 金屬中心風電就業輔導班第二梯次開放報名

為市民守護食安!中市府緊盯萊豬流向 盧秀燕市長指示:啟動「五大作為」

為市民守護食安!中市府緊盯萊豬流向 盧秀燕市長指示:啟動「五大作為」

最新新聞

第137屆廣交會成功舉辦 採購商到會和出口成交雙增長 外貿新動能加速釋放
國際時事

第137屆廣交會成功舉辦 採購商到會和出口成交雙增長 外貿新動能加速釋放

2025-05-06

閱讀更多
補助總額達1億元 高雄市114年度促進產業發展投資補助正式開跑

補助總額達1億元 高雄市114年度促進產業發展投資補助正式開跑

2025-05-06
補助總額達1億元 高雄市114年度促進產業發展投資補助正式開跑

補助總額達1億元 高雄市114年度促進產業發展投資補助正式開跑

2025-05-06
侯友宜率團赴基隆交流捷運建設 雙方達成共識採「細設先行」

侯友宜率團赴基隆交流捷運建設 雙方達成共識採「細設先行」

2025-05-06

高市農業局多元防治助果農 佈署6,900個誘殺器備戰「東方果實蠅」

2025-05-06

熱門推薦

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移師東岸 詮釋山海間的竹構藍圖

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移師東岸 詮釋山海間的竹構藍圖

2025-05-06
「離島狂醫」杜元坤推出新書《初心不退:活出生命的影響力》 當醫師變病人他仍「狂性」不改

「離島狂醫」杜元坤推出新書《初心不退:活出生命的影響力》 當醫師變病人他仍「狂性」不改

2025-04-17
漾新聞|《夢幻威尼斯》藝術家鄧明墩油畫展現印象極致!

漾新聞|《夢幻威尼斯》藝術家鄧明墩油畫展現印象極致!

2025-03-19

外貿協會與台灣本田通商 為汽配供應鏈奠定合作基礎

2025-05-02
用音樂力挺永續 李霈瑜、吳汶芳、PUZZLEMAN首度夜市登台

用音樂力挺永續 李霈瑜、吳汶芳、PUZZLEMAN首度夜市登台

2025-04-22
大時事

大時事是一個全方位的新聞媒體網站,專注報導國內外的最新消息。我們提供緊密關注世界各地重要事件、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社會議題的深入報導,讓讀者即時獲取全球動態。無論是國際局勢變化還是本地議題,大時事都將為您帶來精確可靠的新聞資訊。

近期文章

  • 第137屆廣交會成功舉辦 採購商到會和出口成交雙增長 外貿新動能加速釋放
  • 補助總額達1億元 高雄市114年度促進產業發展投資補助正式開跑
  • 補助總額達1億元 高雄市114年度促進產業發展投資補助正式開跑

分類

  • 健康與運動
  • 國際時事
  • 地方時事
  • 影劇與娛樂
  • 旅遊與美食
  • 未分類
  • 生活與消費
  • 科技與產業
  • 藝術與教育
  • 金融與財經

Copyright © 大時事 Big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 生活與消費
  • 健康與運動
  • 旅遊與美食
  • 國際時事
  • 地方時事
  • 科技與產業
  • 影劇與娛樂
  • 藝術與教育
  • 金融與財經

Copyright © 大時事 Big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