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翁順利/台南
台灣高達3成民眾飽受「胃食道逆流」宿疾的困擾,卻難以治療,現在已有新療法!衛福部台南引進「內視鏡抗逆流手術」,並與結盟的成大醫學中心進行小型臨床研究,確認即使是難治型的患者,有7成的症狀獲得明顯改善。
臺南醫院肝膽腸胃科陳韋志醫師24日表示,很多民眾正在喝咖啡、吃甜食的時候或熟睡時被食道灼熱感吵醒、甚至吃飽就喉嚨緊縮、連說話都沙啞的,這些症狀開始出現,就證明俗稱「火燒心」的胃食道逆流上身了。
根據統計,胃食道逆流除了讓人「食之無味、夜不能寐」,還可能影響情緒,甚至提高憂鬱症的風險。長期逆流不僅讓食道發炎、潰瘍,還可能造成狹窄,甚至提高食道腺癌的機率,這絕對不是吃個胃藥就能解決的事。
另外,還有多種不典型症狀,包括:喉嚨異物感、聲音沙啞、喘鳴(類似氣喘發作)、口臭、慢性咳嗽、咳血吐血絲、甚至是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生長遲緩。這些也屬於胃食道逆流,不只出現在年長族群,年輕人也越來越常見,跟外食、壓力爆表、睡前吃宵夜、久坐不動脫不了關係。
陳韋志指出,目前胃食道逆流的治療方式包括),但大都只能緩解症狀,卻寧願與病共存,沒有積極治療;由於併發症頗多,而且有癌變風險。因此,若有長期症狀,建議進行胃鏡檢查,觀察是否已有巴瑞特食道病變。
一位46歲男子,罹患胃食道逆流已經10多年,長年胸口悶燒,都是依靠吃藥緩解,但停藥後就重現症狀,最近常在睡眠時驚醒,他因而到部南醫院就診,不僅確診病情程度達第三級,且本身肥胖、高血壓,病情可能快速惡化,他同意自費實施新引進的「內視鏡抗逆流手術」,病情獲得明顯的改善。
「內視鏡抗逆流手術」的特點為透過電燒或黏膜切除的方式,在胃食道交界處「收緊閥門」,幫助胃酸別再亂竄到食道。2024年美國胃腸病學會(ACG)指引中也被列為治療巴瑞特食道變化(癌病變)的重要方法。
部南醫院特地與成大醫院合作,進行小型臨床研究,針對12名反覆胃酸逆流或對藥物反應不佳的患者,追蹤他們接受新療法之後的成效,高達7成,在停藥後2個月不再發病;陳韋志強調,有些患者服用抑制胃酸藥物(PPI)容易出現腹瀉、脹氣,也適合使用「內視鏡抗逆流手術」治療。
至於若檢查發現已有癌前病變,則須進行射頻燒灼術,有效清除病灶。陳韋志建議患者更須積極調整生活習慣,包含少吃多餐、避免刺激食物、餐後不立刻躺、戒菸戒酒、睡前2-3小時避免進食,方能根治杜絕胃食道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