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陶泰山編輯
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傑佛瑞·辛頓日前在上海舉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發表演講,指出人類當前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是如何讓人工智慧(AI)在擁有超越人類的智慧的同時,仍願意擔任人類的輔助者。他呼籲各國攜手合作,共同確保AI向善發展。
辛頓以《AI是否會取代生物智能》為題,回顧AI發展60年來的兩大路徑:一是以邏輯推理為核心的規則導向模型,認為AI可透過符號操作進行推論;另一則以生物神經網路為基礎,著重模仿人腦運作。他指出,語言的本質不在於邏輯結構,而是詞語之間的靈活組合與互動。
他以樂高積木為例說明語言的運作方式:每個詞彷如一塊積木,雖然形狀各異,卻能依語境變化與其他詞語靈活連接,形成千變萬化的句子結構。他認為,語言理解更像是蛋白質折疊的立體建構過程,而非單純的邏輯轉換。
辛頓亦指出,電腦將知識儲存在可分享的軟體中,即便硬體毀損,知識仍能保存與傳遞,效率遠高於人類語言交流每秒僅能傳遞約100比特的資訊。若能源成本持續降低,數位運算的優勢將更為明顯。
然而,他對於AI潛在威脅表示憂慮。他比喻道,若將老虎當作寵物飼養,就需在牠長大前設法確保牠不會反噬。他認為,禁止AI發展並不實際,AI在醫療、教育與氣候變遷等領域的應用不可或缺,應鼓勵各國自主研發,同時共享讓AI持續朝良性方向發展的研究成果。
辛頓強調,在訓練超級AI的過程中,如何讓它既具備非凡智慧,又願意輔助人類而非支配人類,是一項攸關未來的重要課題,亟需全球協作應對。
圖:2024年諾貝爾獎得主傑佛瑞·辛頓。維基百科,由 Vaughn Ridley/Collision via Sportsfile – Collision Conf – https://www.flickr.com/photos/collisionconf/53803195889/, CC BY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53696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