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赫伯太空望遠鏡與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發現,一顆中階質量黑洞在距離地球約4.53億光年的巨大橢圓星系NGC 6099暈部擾動一顆軌道恆星,但黑洞對恆星的具體影響仍存疑,因不同時期的X射線觀測數據出現矛盾。
科學家利用赫伯太空望遠鏡與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發現,一顆中階質量黑洞在距離地球約4.53億光年的巨大橢圓星系NGC 6099暈部擾動一顆軌道恆星,但黑洞對恆星的具體影響仍存疑,因不同時期的X射線觀測數據出現矛盾。

《Space.com》報導,黑洞依質量分為多個等級,質量較小的恆星質量黑洞由超新星爆炸產生;質量最大的超大質量黑洞則位於星系中心,質量可達數百萬到數十億倍太陽質量。介於兩者之間的是中階質量黑洞(IMBH),質量約數百至十萬倍太陽質量。
「中階質量黑洞是恆星質量黑洞與超大質量黑洞演化的關鍵缺環,」台灣清華大學張怡齊表示。
由於IMBH不如超大質量黑洞活躍,也不像恆星質量黑洞會因其前身恆星爆炸明顯,導致發現不易。偶爾當黑洞引發潮汐擾動事件,即當恆星或氣體雲靠近被潮汐力撕裂時,會產生強烈X射線爆發,成為探測亮點。
2009年,錢德拉天文台發現距離NGC 6099中心約4萬光年的異常X射線源HLX-1,該星系距地球約4.53億光年。HLX-1的X射線光譜顯示高達攝氏約300萬度,符合潮汐擾動事件的劇烈能量。
2012年,歐洲太空總署XMM-Newton望遠鏡觀測到HLX-1的X射線達峰值;2023年再次觀測則顯示亮度大幅下降。期間,加拿大-法國-夏威夷望遠鏡找出對應的光學天體,並由赫伯望遠鏡確認。
延伸閱讀:
台灣首座火箭組裝廠在旭海開幕 本土火箭自主邁出大步
35光年外驚見「超級地球」!天文學家:或許真的適合居住
2023年海洋熱浪破紀錄 科學家表示警恐迫使近氣候臨界點
宇宙命運可能翻轉?暗能量變化跡象現身 未來將迎來「大擠壓」
針對此現象,主要有兩種解釋。其一是赫伯望遠鏡光譜顯示黑洞周圍存在緊密小型恆星團,黑洞可能原為一個矮星系核心,被NGC 6099潮汐剝離,僅剩黑洞與少數伴星,恆星團像黑洞的「儲藏室」,不時有恆星被擾動。
此理論下,恆星沿橢圓軌道近日點時部分質量被剝離但未全毀,2009年X射線亮度來自恆星接近近日點,2012年達峰,2023年恆星遠離黑洞導致輻射減弱,未來恆星若再接近近日點,可能再現X射線爆發。
另一說法則認為恆星被逐步剝離,形成物質流環繞黑洞。錢德拉初期觀測的X射線來自物質流自我碰撞產生的熱沖擊,2012年峰值為形成完整熱吸積盤,恆星已全被撕裂,物質逐漸落入黑洞,導致2023年X射線亮度減退。
意大利國家天文物理研究所(INAF)羅伯托‧索里亞表示:「黑洞吞噬恆星氣體需要多久?2009年HLX-1亮度較高,2012年增加約百倍,之後又下降,我們必須持續觀察,看是否會反覆閃耀,還是走向消亡。」
研究顯示,中階質量黑洞對黑洞生態系統角色關鍵,理論認為超大質量黑洞可能由多個IMBH合併而成,但宇宙中IMBH數量尚不清楚。
索里亞說:「若幸運找到更多因潮汐擾動而突然發光的自由漂浮黑洞,統計分析將揭示IMBH數量、恆星被擾動頻率及大型星系如何透過組合小星系成長。」
目前錢德拉、XMM-Newton及赫伯望遠鏡視野有限,只能觀測天空局部,潮汐擾動事件難以預測,能即時捕捉相當罕見,2009年錢德拉的發現可謂幸運。
隨著維拉C·魯賓天文台今年底全面啟用,將展開為期10年的全天巡天,捕捉潮汐擾動事件閃爍將更為容易,一旦偵測到新事件,赫伯與錢德拉便能精準追蹤,助力IMBH逐步走出陰影。
資料來源:Space.com
這篇文章 恆星「劫後餘生」?科學家探討黑洞與恆星互動兩種可能 最早出現於 科技島-掌握科技新聞、科技職場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