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陶泰山編輯
新京報報導,世衛組織說,已有51個國家和地區報告新變異株EG.5感染病例;但沒有跡象表明EG.5會導致更嚴重疾病。
三個月前,世衛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而是既定的持續的健康問題,並警告,新冠病毒將繼續傳播和變異,導致確診、住院和死亡人數偶爾激增。
事實也確實如此,近一個月以來,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確診病例明顯增長。根據世衛數據,從7月10日至8月6日,各國報告了近150萬例新病例,比之前28天增加了80%。
最近幾週,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在內的北半球國家的夏季病例都有增長。全球病例激增是由多重因素導致,專家認為,夏季聚會旅行、免疫力下降及變異毒株的出現都可能發揮作用。
2020年1月30日,世衛根據國際衛生條例發布了最高級別的預警,宣布新冠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三年多時間過去,鑑於新冠住院、重症、死亡數字都在下降,而人群免疫處於高水平,國際衛生條例緊急委員會建議向新冠大流行的長期管理過渡,世衛隨後接受建議,為新冠摘下了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帽子。
但由於新冠病毒的進化等因素,確診病例仍偶有激增。在最新發布的世衛每週報告中,全球新冠確診病例又出現明顯增長,從2023年7月10日至8月6日,各國報告了近150萬新病例,相較前一月增加了80%,死亡病例下降了57%,降至約2500人。
從區域來看,近一個月以來,世衛六個區域中的五個區域報告的新病例數都下降,而西太平洋區域的病例數增加137%,其中南韓是新病例增加的主要原因,其間報告了約120萬新病例,每10萬人中新增2492.9例病例。
但這些數字也不能反映全球感染全貌。世衛警告,報告的病例數和死亡人數並不能反映真實數字,部分原因在於各國開展的檢測和監測工作遠遠少於疫情早期階段。
專家認為,夏季聚會旅行、免疫力下降及變異毒株的出現都可能導致病例激增。鑑於檢測量普遍下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指出,目前尚不清楚南韓局部新冠病例的激增對於全球形勢意味著什麼。與此同時,韓和其他國家都在應對一種迅速傳播的新冠病毒變異株EG.5,此變異株可能導致確診病例上升。
根據世衛報告,EG.5是Omicron變異株XBB.1.9.2譜系的一個後代譜系,於2023年2月首次被發現,病例一直在穩步增加。自6至7月,在所有通報的病例中,感染EG.5變異株的病例佔總病例數已從7.5%上升至17.4%。
根據新冠病毒變異株的傳播能力和變異能力等,世衛將變異株分為監視下的變異株(VUM)、需要留意的變異株(VOI)、需要關注的變異株(VOC)三個類別。
大約一周前,世衛將EG.5列為需要留意的變異株(VOI)。據今年3月更新的定義,需要留意的變異株(VOI)指的是預測或已知會影響病毒特性的變異株,並且在一個以上的世衛區域內被確定為比其他流行變異株更具有增長優勢。隨著時間推移,相對流行率不斷增加,病例數量不斷增加,或有其他明顯流行病學影響表明其可能對全球公共衛生構成新風險。
據世衛統計,截至8月初,包括美、韓、日、加在內,已有51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EG.5的感染病例。
從現有證據來看,世衛官員表示,沒有跡象表明該變異株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部分測試表明,EG.5的免疫逃逸能力比某些流行變異株更強,但沒有導致人們患上更嚴重的疾病。
雖然總體風險較低,但基於遺傳特徵、免疫逃逸特徵和增長速度,世衛估計EG.5可能會在全球範圍內傳播,並導致發病率激增。
世衛總幹事譚德塞表示,未來出現一種更危險的變種的風險仍然存在,可能會導致病例和死亡人數的突然增加。世衛建議各國對新冠進行長期持續管理,督促各國繼續開展協作檢測,以及時發現病毒的重大變化、疾病的嚴重程度和人群的免疫力趨勢,呼籲各國政府繼續提供疫苗接種,確保各個群體公平獲得疫苗、檢驗和治療。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報導,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趙衛表示,基因組序列分析表明,變異株EG.5仍屬於Omicron變異株家族的一員,其對人的毒力沒有增強,但免疫逃逸和感染細胞的能力更強,因此傳播範圍相對較大。總體來看,變異株EG.5造成的危害在可控的範圍內,中國尚不需要擔心EG.5可能帶來的新一輪疫情影響。
趙衛表示,中公共衛生機構仍需要持續開展新冠症狀監測,尤其是觀察統計變異株EG.5感染者的症狀。一旦發現重症率和病死率上升,或伴有新的臨床症狀,應及時提升防控級別,盡可能在早期降低變異株的傳播和擴散水平。官方應對公共衛生機構的監測結果中的重大變化組織研判,及時通報。個人尚無需擔心變異株EG.5的影響,可以適當關注官方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