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驚訝發現,過去17年太陽活動不但沒有持續下降,反而開始回升,打破了自1980年代起的長期低迷趨勢,顛覆了原本太陽將步入「大低潮」的預測。
科學家驚訝發現,過去17年太陽活動不但沒有持續下降,反而開始回升,打破了自1980年代起的長期低迷趨勢,顛覆了原本太陽將步入「大低潮」的預測。

自1980年代開始,太陽黑子、耀斑及日冕物質拋射(CME)數量逐周期減少,至2008年達到有紀錄以來最低點,標誌著第24個11年太陽週期的開端。當時科學家普遍認為太陽可能進入類似17世紀「莫德極小期」(Maunder Minimum)的長期低活躍期。
美國太空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的賈明斯.賈辛斯基(Jamies Jasinski)指出:「所有跡象都指向太陽將長期低迷,沒想到趨勢突然逆轉,太陽正在慢慢甦醒。」
賈辛斯基團隊彙整多項太陽與太陽風任務資料發現,自2008年以來,太陽風速度增加6%、密度增26%、溫度升29%,而太陽風攜帶的星際磁場強度也提升約31%,反映太陽磁活動明顯增強。
隨著太陽活動提升,地球上空的極光風暴也變得更頻繁,但日冕物質拋射和輻射耀斑增加,對衛星、太空站和宇航員構成更大威脅。
目前科學界尚無法解釋太陽為何反向回升,但類似情況在歷史上曾出現。1645至1715年間的莫德極小期,是天文學家愛德華.莫德(Edward Maunder)從太陽黑子紀錄中首次發現的11年週期現象,當時太陽黑子極少,磁活動微弱。該極小期恰逢所謂的「小冰期」,北半球連續多年嚴冬,倫敦泰晤士河甚至多次結冰。
延伸閱讀:
科學家直擊「原行星AB Aurigae b」 揭示巨行星誕生祕密
月球居然還在「動」!科學家發現245條巨石滑落痕跡
罕見日食奇觀!9月21日月亮「咬」下超70%太陽
雖然小冰期的起始早於莫德極小期,且主要成因被認為是火山爆發噴出的火山灰遮蔽陽光,但太陽活動變化對氣候的影響仍存在不確定性。尤其是近代人為氣候暖化效應遠大於太陽活動的變化。
賈辛斯基強調:「太陽11年磁週期相對清楚,但長期趨勢仍難以預測,尚未完全理解。」
相關研究已於9月8日發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資料來源:Space.com、thedebrief.org、Science News Today
這篇文章 太陽活動驟升!極光風暴與衛星風險同步攀升 最早出現於 科技島-掌握科技新聞、科技職場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