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 -戴貴立/屏東
炭吉,諧音賺錢。不過光看文字,字面就是「炭,吉利,帶來溫暖,財富」。細問才發現老闆的父親當年是製作木炭謀生的,小餐車用父親「起家」謀生製炭為名,確實不忘本,也揭示了早年家家戶戶使用木炭當燃料的民生現象。
老闆姓廖,乃父早年在六龜山上燒相思木製作木炭維生。今天開車做小生意,沿用「炭吉」之名,字體又類似日本風格,一般人誤以為日式料理。
今天賣菜的阿義,有人會叫他賣菜義仔,賣粽子王老闆,有人叫他肉粽王,行業在前,姓氏或是名字在後。
古代更多類似例子,庖是廚師,庖丁就是名字叫做丁的大廚。還有輪扁,專門製作車輪,名字叫做扁的人。至於秦代兩個名醫,醫和、醫緩,他們治療過的病人,情況好多了,就以緩和來表示病情好轉。醫緩就是名字叫做緩的醫師,這兩人竟然讓民眾有了「和緩,緩和」這個詞彙。
炭吉,就是作木炭起家的,雖然這位97歲長者,名字沒有追問,記者好奇問炭吉,卻勾起一些往日職業故事,也順勢把古代職業與名字結合的事例一併報導。
相信閱讀新聞,比色羶腥「聳動」「傻眼」那些標題與內容,更能正風氣,讓民眾嚐到新聞閱讀樂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