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專題
少子化是今天才有的危機,但是明代就有風流士子,紅粉知己一堆,妾十人,不生子的主張。看來「情史」連篇,就是不要累贅,和現代主流思想接近。《浪人與遊子的愛情觀》,參見龔鵬程大作-
風流的不一定才子,但是財不能少。一名阮姓少校曾經抱怨:阮宦羞澀這個詞語,為何偏偏借用我姓?他引用書上名言:「人不風流只為貧。」沒錢就要認份,有錢,男人變壞變花心。女人變壞就有錢。這些名言,確實發人深省。
當今年輕人不養父母,反而吃父母用父母。張愛玲沒有小孩,理由也是「不想讓孩子生活得很辛苦。」她有錢移民海外還如此,其他為了房貸及三餐奮鬥的,車子有,妻子不要,孩子不要,房子等父母去世繼承就好,整個社會變樣了。至於學者考證,住在美國,當年的張愛玲,曾懷孕,最後選擇墮胎。
有人懷疑,可能張愛玲晚年潦倒,經濟拮据,為免下一代受苦,只好打胎不生下來。事實真是這樣?李鴻章孫女,不可能沒有積蓄,經有學者查證,晚年的張愛玲是孤僻,但不淒涼。她在美國有六個戶口,包括花旗銀行、美國銀行等,當時有32萬美元存款,這筆款項在當時來說,亦不算少。
因此,張愛玲因缺錢而不生育的原因並不成立,更多的是她個人選擇,她沒有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亦對兒女成群沒有幻想。先生那時也年邁,早她一步走。
太平時代還好,一旦戰亂或是變故突然來臨,這些「三子」皆無的男人,可能瞬間變成「下流中年」「下流老人」。那時流浪街頭,撿垃圾吃,活著等死,可能就是可預卜的下場。
圖:明代士子的愛情觀,見《遊的精神文化史論》2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