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陳金聲/高雄
全台最大的遠洋漁業基地「高雄前鎮漁港」,港區岸邊雖然有很多件閃閃發亮的裝置藝術,但卻少有人停下腳步多瞧它一眼,更不會有人專程去欣賞它的美。
這些裝置藝術,都散發出無限的創意,每件的作品都還很新,是前鎮漁港成立數十年來的「新作」。這麼用心的「岸際藝術」,吸不到市民的眼光,實在可惜。
這些裝置藝術吸不了睛,關鍵有二,其一:沒有包裝行銷廣為宣傳,市民當然不知道有它們的存在。只會做卻不懂包裝行銷,當然白費心思。其二:就是週邊的環境太凌亂,甚至髒亂,沒有人會想去,不經意路過的民眾,當然也不會想停下腳步都瞧它一眼。
這些裝置藝術的圖騰都作得非常維妙維肖,跟真的一樣,包括魷魚、、鰹魚、旗魚、鮪魚。材質都是使用刨光的不鏽鋼,不怕風吹日晒雨淋,永不失色,其中西岸碼頭玄關上的魷魚,更電鍍成金黃色,每件作品都讓驚艷。
這四種魚類,都是前鎮漁港遠洋漁船長年「出國」捕獲的最大宗魚類,也是遠洋漁業的具象表徵,相關單位以它們當作裝置藝術的「代表」,是理所當然的選擇。可惜的是「只會做,不會包裝」。
這幾件鋼雕藝術作品的下方,都還附有解說牌,民眾只要停下腳步多看它一眼,就可以更進一步的了解這些魚類的特色及知道前鎮漁港如何成為台灣地區最大的遠洋漁業的基地。如果帶小孩停下腳步粗淺的解說,更可讓下一代提早認識什麼叫遠洋漁業及漁類。
現在的前鎮漁港,在行政院的大力支持下,投注了八十多億元的經費正在進行擴建、改建工程,很顯然政府是要讓前鎮漁港擺脫過去又髒又亂的形象,朝日本東京都中央區知名的「築地市場」 (數年前己遷移到豐洲市場)的水平邁進。
擴建工程目前正「大破大立」中,漁市場的交易並沒停歇,所以,包括工地及漁貨交易動線都陷入所謂的「黑暗期」,這是難免的,民眾能理解,當然也勉強接受擴建期間的不便。
數十年來,很多事情都是「日本能,台灣就是不能」,擴建中的前鎮漁港未來能否脫胎換骨像日本的「築地漁市」、「豐洲漁市」,有待觀察及值得期待。但擴建工程只是硬體,前鎮漁港週邊還有很多的軟體文化尚待同步加強。
例如,目前漁港北一路岸邊就擺放了三台的「夾蛙蛙機台」,這些機台是誰擺放的,不得而知,顯然是擺在岸邊想賺外籍漁工的錢。但可能是「太難夾了」或其他不明原因,三台都被砸得「稀巴爛」,投幣桶也都「肚破腸流」,但乏人處理。這樣的週邊環境,怎麼可能讓前鎮漁港耳目一新變成「豐洲漁市」?見微知著,「日本能,台灣不能」不是沒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