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屏東
原民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簡稱原發中心)今年度最後一場主題展於今(7)日在大社及口社部落小朋友、耆老的傳統歌謠聲中揭開序幕,這次展覽之藝術家王綺穗,她以藝術創作研究(Artistic Research)探索並回應其家族的原住民身份及歷史遷徙經驗,借用「水分子」為主題符號,以「水滴」隱喻個體與集體間的流動性。王綺穗透過藝術實踐深入田野,走入原住民部落,與部落婦女和藝術家們共同編織記憶,並不斷自問:「我的部落在哪裡?我的名字是什麼?」作為都市原住民,她反覆思考自身是否真能深入理解部族文化,並有資格使用相同的符號語言與圖騰。她從繪畫轉向融合傳統編織工藝,向排灣族Aruwai Kaumaka(武玉玲)、太魯閣族Labay• Eyong(林介文)、泰雅族Yuma•Taru(尤瑪‧達陸)等原民藝術家請益,透過身體與心靈感知彼此的學習與交織,她漸漸地找回原民的記憶。
藝術家王綺穗表示,在這無止息的時光洪流中,每一滴水分子都是歷史的見證者,攜帶著無數的脈絡與記憶。她長期以「水」為意象,探究她對原住民身份的深刻思索,並創作出反映其族群背景的藝術作品。在台灣,個體記憶與集體歷史的交錯構築起豐富的文化脈絡,呼應著被遺忘的過去與隱藏的心靈記憶。對當代都市原住民而言,自我認同的探尋與根源的回歸意味著什麼?
原發中心邱黃肇崇主任表示:藝術家由自身生命經歷與歷程,藉由其藝術創作之表現,並認識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藝術家王綺穗將展覽主題【水分子記憶:喚醒】化作對自我的提問,並從集體包容與融合中織出新的流動脈絡。水珠相聚、又四散成流,交匯成為部落的象徵,延續著族群記憶的旅程。監察院浦忠成委員致詞時也提到:藝術家以「水」來隱喻自身的認同過程,水到哪都有不同的形態及不同的質性,變化萬端,透過具象的水珠符號,探討藝術家原住民身份與家族歷史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感謝今天來參加的大家,希望這樣美好的文化藝術繼續留在部落留在台灣。
展期自即日起至2025年2月8日止,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8時30分至下午5時。如欲瞭解更多詳情,可前往原文發中心官網http://www.tacp.gov.tw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