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新黨主席 吳成典
日期:2024年12月25日
地點:新黨總部(台北市松山區光復南路65號)
受訪人:新黨主席 吳成典
記者:王輝丹
「那是外婆的家,那個方向不能打啊!」新黨主席吳成典在受訪時,提及曾經國共內戰期間,在金門與廈門之間曾傳出來的撕心裂肺呼喊。說這句話時,他的眼底浮現隱隱淚光。那些令人心碎的聲音,是對家園的眷戀、對親人的牽掛,更是血濃於水的情感在戰火中的吶喊。
吳成典,福建省金門縣烈嶼鄉上庫村人,曾任金門縣副縣長、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從科技材料領域跨足政治,對他來說是一場意外,也是一個意義非凡的契機,更是一位戰地孩子對和平矢志不渝的堅持。
在擔任新黨主席的契機與初衷上,他肩負了整合黨內發展與重振士氣的使命,尤其面對選區變革對小黨的衝擊,他希望能留住新黨多年來積累的人才與精神。在協調黨內元老與青年世代的部分,他強調透過理性溝通、求同存異來達到共識,也鼓勵青年聲音的注入,期盼為新黨帶來新觀點與活力。
在個人政治理念成形的關鍵時刻,小三通的推動最具代表性。雖然過程艱辛,但這也讓他更深刻地體認到只要是對人民有利、對兩岸互通有幫助的事,就應該無懼挑戰去堅持。
「感動兩岸,尋回感恩」系列報道由此誕生。
一、從科技人到政治人物——意外的轉折
記者:非常高興今天能來採訪您。此次,我們期望深入探究您擔任黨主席的歷程,以及您在擔任新黨主席時的起始契機與初衷。
吳成典主席:赴美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回新竹應工業技術研究院之邀,在台任職。我的專業都是走科技和材料領域。一開始對政治並沒有特別規劃,當年新黨崛起時,有人推薦我加入,他們徵召我到金門參選。可以說,是在這種「陰錯陽差」的情況下,才一步步走向政治領域。加入新黨的時候,正好是知名媒體人趙少康、前監察院長王建煊等都積極參與之期。後來金門縣長選舉,新黨希望我以「不分區國大代表」的身分回金門輔選李炷烽縣長。那一年,我們同時在金門縣長和立委選舉中都拿下勝利,也讓我之後踏入了立法委員的政治生涯。
二、力推小三通——新黨與金馬間的關鍵貢獻
吳成典主席:擔任金門立委期間,和金門縣長李炷烽、當時馬祖的立法委員曹原彰一起努力推動「小三通」。起初並沒有人看好,許多人認為以當時兩岸關係,想在金門、馬祖和福建之間通航太困難。但是,我們堅持金門、馬祖和廈門之間的門不能關上,希望能真正促進兩岸往來。雖然整個過程相當複雜,各種政治現實與法律程式也都相當繁瑣,但最後我們還是成功讓小三通在2000年左右逐步落實。這對金門、馬祖的經濟與交流來說,都是一大突破。
三、新黨的轉折與挑戰——從盛到衰
吳成典主席:我擔任立法委員那一屆,新黨的聲勢已開始走下坡。本來在立法院有二十幾席,後來經過一次選舉只剩七席,再往後變成四席甚至更少。臺灣選舉制度從大選區改為小選區後,對小黨影響很大,導致新黨難以在立法院取得席次,只能在市議員、鄉鎮長或村裡長層級尋求突破。
儘管如此,新黨的核心價值未變。我擔任新黨副秘書長、秘書長時,是郁慕明主席主政。面對小黨的生存問題,我們開了很多會議,探討新黨如何繼續存在、在社會上發聲。新黨亦培養了許多公職人員,很多人現在雖然已經退休,但依然都在社會上有一定的知名度與貢獻。再加上長期以來,新黨的義工幫助出錢出力。從成立到現在,有的做義工已經30年,這種精神非常可貴。他們陸續進行小額捐款,以資助新黨的運作和發展,我個人認為,這些支持反映了新政黨創立的使命和人民的期望。新政黨一直主張兩岸和平統一,從其成立之初至今,始終堅持這一立場。
四、兩岸和平統一 ——新黨從未改變的使命
吳成典主席:新黨的立場始終如一,從成立第一天起,我們就主張「兩岸要和平統一」。我常說,統一是責任,和平是智慧。兩岸的中國人如果有智慧,就能一起朝和平統一努力,共同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雖然過程曲折,但我堅信不論在大陸還是臺灣,大家都希望能在和平環境下得到更好的發展。新黨雖然規模不大,但很精緻,也貫徹「清清白白」的原則,避免涉入工程回扣或貪汙腐敗等問題。這是我們能維持到今天的一大原因。
五、新黨的政治參與與未來規劃
吳成典主席:我們有眾多白皮書,內容涉及宗教、能源政策等多個領域,並且經過多次修訂。然而,目前新黨在台灣地區國會中並無代表席位,這可能導致公眾認為我們的政策主張缺乏現實基礎。即便如此,我們依然秉持積極的態度,抓住每一個機會表達我們的立場。若未來有機會重返,我們將堅定不移地遵循我們的原則,不會偏離核心理念。
實際上,新黨在大陸與臺灣之間扮演著一個堅持真實立場的角色。我們期望雙方都能實現繁榮,並且敦促執政者重視新黨的觀點。對我們而言,民族的復興始終是新黨的根本願景,這一點從未改變。
六、黨內不同路線的整合
記者:新黨內部長期以來有不同的路線主張,您怎麼凝聚共識?
吳成典主席:新黨成員主要由知識分子和學者構成,其思考過程表現出高度的邏輯性和堅持性。鑑於資源的有限性,新黨在選舉過程中無法為候選人提供充分的支持,也因此勝選後的候選人往往保持較高的獨立性。這種現象也是導致黨內的意見分歧較多,意見融合困難度加大的因素。
然而,經過多年的磨合,許多資深前輩和退休學者,如周陽山教授、賴來焜教授、鄭龍水前立委等,仍然願意貢獻自己的專長。本人堅信,只要避免情緒化的決策,通過理性溝通,我們可以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下達成最大共識。同時,我認為黨內爭論並非全然負面,因為爭論能夠激發思想的火花,促進更優秀的理念產生。
擔任黨主席一職,主要是因為新黨在面臨選舉制度變革和政治環境快速變化的背景下,需要一位領導者來繼續引領團隊並延續黨的使命。新黨培養了眾多人才,並積累了紮實的基層支持,但這些成就往往被外界忽視。作為主席,我致力於重振黨的士氣。
在協調黨內資深成員與年輕一代的關係方面,新黨成員多為學者和知識分子,他們各自擁有獨立的思考和堅定的立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求同存異」,希望透過理性溝通來達到最大共識。對於黨內青年,我更鼓勵他們勇敢發聲、提出新觀點;而元老們在政策研究及社會歷練上擁有豐富經驗,我儘可能讓雙方在理念及實務中互相彌補、尊重。儘管有時候爭論激烈,但只要找到共同目標,就能把每個人的長處發揮到極致。
七、新黨重要推動的政策與記憶點
記者:您在新黨中經歷了哪些關鍵時刻,對您個人的政治理念產生了最深刻的影響?
吳成典主席:我想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推動「小三通」的過程。當時金門、馬祖與福建之間通航的需求其實非常強烈,但政府的態度與行政手續都很嚴苛。很多人不看好,覺得在當時兩岸對立的情況下不可能成功。然而,我和金門縣長李炷烽、馬祖立法委員曹原彰等新黨的夥伴,堅持往前衝。過程繁雜且艱辛,但我們相信「金門、馬祖與大陸之間,門不能關」,要開就必須大膽嘗試。最終,小三通落實,對兩岸基層民眾與離島交通帶來實質利益。
這件事讓我對「堅持理念、順應民意」有了更深體會。很多政策在剛開始推動時都會遭遇質疑,但若是真正對人民有利,就應該盡力去做。我在新黨中看見的,是那種「寧可辛苦也要為大局著想」的精神。也因此,更加認同新黨自成立以來所高舉的「兩岸和平統一」目標,認為兩岸中國人都應該秉持智慧,讓衝突降到最低,共同為民族未來打拚。
我也呼籲臺灣鄉親,勇敢面對統一問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避免兩岸間潛在的衝突,並實現我們所期待的民族偉大復興。臺灣人在文化與血脈上都是中國人,沒有必要否定這一事實。我希望未來有更多人能傾聽新黨的聲音,重視我們提出的建言,讓兩岸人民都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結語
縱觀吳成典主席的分享,可以感受到他從科技人轉型為政治人物的「意外性」,以及在兩岸實務推動(如小三通)過程中的堅持與努力。面對新黨的現況,他依舊堅守「兩岸和平統一」的核心理念,也積極維護新黨的清廉形象與學者氣質。從他的言談中可以確定的是:新黨雖然看似微小,但仍維持一顆強韌的信念,也試圖在當下艱難的政治環境中繼續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專訪新黨主席 吳成典
日期:2024年12月25日
地點:新黨總部(台北市松山區光復南路65號)
受訪人:新黨主席 吳成典
記者:王輝丹
「那是外婆的家,那個方向不能打啊!」新黨主席吳成典在受訪時,提及曾經國共內戰期間,在金門與廈門之間曾傳出來的撕心裂肺呼喊。說這句話時,他的眼底浮現隱隱淚光。那些令人心碎的聲音,是對家園的眷戀、對親人的牽掛,更是血濃於水的情感在戰火中的吶喊。
吳成典,福建省金門縣烈嶼鄉上庫村人,曾任金門縣副縣長、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從科技材料領域跨足政治,對他來說是一場意外,也是一個意義非凡的契機,更是一位戰地孩子對和平矢志不渝的堅持。
在擔任新黨主席的契機與初衷上,他肩負了整合黨內發展與重振士氣的使命,尤其面對選區變革對小黨的衝擊,他希望能留住新黨多年來積累的人才與精神。在協調黨內元老與青年世代的部分,他強調透過理性溝通、求同存異來達到共識,也鼓勵青年聲音的注入,期盼為新黨帶來新觀點與活力。
在個人政治理念成形的關鍵時刻,小三通的推動最具代表性。雖然過程艱辛,但這也讓他更深刻地體認到只要是對人民有利、對兩岸互通有幫助的事,就應該無懼挑戰去堅持。
「感動兩岸,尋回感恩」系列報道由此誕生。
一、從科技人到政治人物——意外的轉折
記者:非常高興今天能來採訪您。此次,我們期望深入探究您擔任黨主席的歷程,以及您在擔任新黨主席時的起始契機與初衷。
吳成典主席:赴美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回新竹應工業技術研究院之邀,在台任職。我的專業都是走科技和材料領域。一開始對政治並沒有特別規劃,當年新黨崛起時,有人推薦我加入,他們徵召我到金門參選。可以說,是在這種「陰錯陽差」的情況下,才一步步走向政治領域。加入新黨的時候,正好是知名媒體人趙少康、前監察院長王建煊等都積極參與之期。後來金門縣長選舉,新黨希望我以「不分區國大代表」的身分回金門輔選李炷烽縣長。那一年,我們同時在金門縣長和立委選舉中都拿下勝利,也讓我之後踏入了立法委員的政治生涯。
二、力推小三通——新黨與金馬間的關鍵貢獻
吳成典主席:擔任金門立委期間,和金門縣長李炷烽、當時馬祖的立法委員曹原彰一起努力推動「小三通」。起初並沒有人看好,許多人認為以當時兩岸關係,想在金門、馬祖和福建之間通航太困難。但是,我們堅持金門、馬祖和廈門之間的門不能關上,希望能真正促進兩岸往來。雖然整個過程相當複雜,各種政治現實與法律程式也都相當繁瑣,但最後我們還是成功讓小三通在2000年左右逐步落實。這對金門、馬祖的經濟與交流來說,都是一大突破。
三、新黨的轉折與挑戰——從盛到衰
吳成典主席:我擔任立法委員那一屆,新黨的聲勢已開始走下坡。本來在立法院有二十幾席,後來經過一次選舉只剩七席,再往後變成四席甚至更少。臺灣選舉制度從大選區改為小選區後,對小黨影響很大,導致新黨難以在立法院取得席次,只能在市議員、鄉鎮長或村裡長層級尋求突破。
儘管如此,新黨的核心價值未變。我擔任新黨副秘書長、秘書長時,是郁慕明主席主政。面對小黨的生存問題,我們開了很多會議,探討新黨如何繼續存在、在社會上發聲。新黨亦培養了許多公職人員,很多人現在雖然已經退休,但依然都在社會上有一定的知名度與貢獻。再加上長期以來,新黨的義工幫助出錢出力。從成立到現在,有的做義工已經30年,這種精神非常可貴。他們陸續進行小額捐款,以資助新黨的運作和發展,我個人認為,這些支持反映了新政黨創立的使命和人民的期望。新政黨一直主張兩岸和平統一,從其成立之初至今,始終堅持這一立場。
四、兩岸和平統一 ——新黨從未改變的使命
吳成典主席:新黨的立場始終如一,從成立第一天起,我們就主張「兩岸要和平統一」。我常說,統一是責任,和平是智慧。兩岸的中國人如果有智慧,就能一起朝和平統一努力,共同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雖然過程曲折,但我堅信不論在大陸還是臺灣,大家都希望能在和平環境下得到更好的發展。新黨雖然規模不大,但很精緻,也貫徹「清清白白」的原則,避免涉入工程回扣或貪汙腐敗等問題。這是我們能維持到今天的一大原因。
五、新黨的政治參與與未來規劃
吳成典主席:我們有眾多白皮書,內容涉及宗教、能源政策等多個領域,並且經過多次修訂。然而,目前新黨在台灣地區國會中並無代表席位,這可能導致公眾認為我們的政策主張缺乏現實基礎。即便如此,我們依然秉持積極的態度,抓住每一個機會表達我們的立場。若未來有機會重返,我們將堅定不移地遵循我們的原則,不會偏離核心理念。
實際上,新黨在大陸與臺灣之間扮演著一個堅持真實立場的角色。我們期望雙方都能實現繁榮,並且敦促執政者重視新黨的觀點。對我們而言,民族的復興始終是新黨的根本願景,這一點從未改變。
六、黨內不同路線的整合
記者:新黨內部長期以來有不同的路線主張,您怎麼凝聚共識?
吳成典主席:新黨成員主要由知識分子和學者構成,其思考過程表現出高度的邏輯性和堅持性。鑑於資源的有限性,新黨在選舉過程中無法為候選人提供充分的支持,也因此勝選後的候選人往往保持較高的獨立性。這種現象也是導致黨內的意見分歧較多,意見融合困難度加大的因素。
然而,經過多年的磨合,許多資深前輩和退休學者,如周陽山教授、賴來焜教授、鄭龍水前立委等,仍然願意貢獻自己的專長。本人堅信,只要避免情緒化的決策,通過理性溝通,我們可以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下達成最大共識。同時,我認為黨內爭論並非全然負面,因為爭論能夠激發思想的火花,促進更優秀的理念產生。
擔任黨主席一職,主要是因為新黨在面臨選舉制度變革和政治環境快速變化的背景下,需要一位領導者來繼續引領團隊並延續黨的使命。新黨培養了眾多人才,並積累了紮實的基層支持,但這些成就往往被外界忽視。作為主席,我致力於重振黨的士氣。
在協調黨內資深成員與年輕一代的關係方面,新黨成員多為學者和知識分子,他們各自擁有獨立的思考和堅定的立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求同存異」,希望透過理性溝通來達到最大共識。對於黨內青年,我更鼓勵他們勇敢發聲、提出新觀點;而元老們在政策研究及社會歷練上擁有豐富經驗,我儘可能讓雙方在理念及實務中互相彌補、尊重。儘管有時候爭論激烈,但只要找到共同目標,就能把每個人的長處發揮到極致。
七、新黨重要推動的政策與記憶點
記者:您在新黨中經歷了哪些關鍵時刻,對您個人的政治理念產生了最深刻的影響?
吳成典主席:我想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推動「小三通」的過程。當時金門、馬祖與福建之間通航的需求其實非常強烈,但政府的態度與行政手續都很嚴苛。很多人不看好,覺得在當時兩岸對立的情況下不可能成功。然而,我和金門縣長李炷烽、馬祖立法委員曹原彰等新黨的夥伴,堅持往前衝。過程繁雜且艱辛,但我們相信「金門、馬祖與大陸之間,門不能關」,要開就必須大膽嘗試。最終,小三通落實,對兩岸基層民眾與離島交通帶來實質利益。
這件事讓我對「堅持理念、順應民意」有了更深體會。很多政策在剛開始推動時都會遭遇質疑,但若是真正對人民有利,就應該盡力去做。我在新黨中看見的,是那種「寧可辛苦也要為大局著想」的精神。也因此,更加認同新黨自成立以來所高舉的「兩岸和平統一」目標,認為兩岸中國人都應該秉持智慧,讓衝突降到最低,共同為民族未來打拚。
我也呼籲臺灣鄉親,勇敢面對統一問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避免兩岸間潛在的衝突,並實現我們所期待的民族偉大復興。臺灣人在文化與血脈上都是中國人,沒有必要否定這一事實。我希望未來有更多人能傾聽新黨的聲音,重視我們提出的建言,讓兩岸人民都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結語
縱觀吳成典主席的分享,可以感受到他從科技人轉型為政治人物的「意外性」,以及在兩岸實務推動(如小三通)過程中的堅持與努力。面對新黨的現況,他依舊堅守「兩岸和平統一」的核心理念,也積極維護新黨的清廉形象與學者氣質。從他的言談中可以確定的是:新黨雖然看似微小,但仍維持一顆強韌的信念,也試圖在當下艱難的政治環境中繼續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專訪新黨主席 吳成典
日期:2024年12月25日
地點:新黨總部(台北市松山區光復南路65號)
受訪人:新黨主席 吳成典
記者:王輝丹
「那是外婆的家,那個方向不能打啊!」新黨主席吳成典在受訪時,提及曾經國共內戰期間,在金門與廈門之間曾傳出來的撕心裂肺呼喊。說這句話時,他的眼底浮現隱隱淚光。那些令人心碎的聲音,是對家園的眷戀、對親人的牽掛,更是血濃於水的情感在戰火中的吶喊。
吳成典,福建省金門縣烈嶼鄉上庫村人,曾任金門縣副縣長、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從科技材料領域跨足政治,對他來說是一場意外,也是一個意義非凡的契機,更是一位戰地孩子對和平矢志不渝的堅持。
在擔任新黨主席的契機與初衷上,他肩負了整合黨內發展與重振士氣的使命,尤其面對選區變革對小黨的衝擊,他希望能留住新黨多年來積累的人才與精神。在協調黨內元老與青年世代的部分,他強調透過理性溝通、求同存異來達到共識,也鼓勵青年聲音的注入,期盼為新黨帶來新觀點與活力。
在個人政治理念成形的關鍵時刻,小三通的推動最具代表性。雖然過程艱辛,但這也讓他更深刻地體認到只要是對人民有利、對兩岸互通有幫助的事,就應該無懼挑戰去堅持。
「感動兩岸,尋回感恩」系列報道由此誕生。
一、從科技人到政治人物——意外的轉折
記者:非常高興今天能來採訪您。此次,我們期望深入探究您擔任黨主席的歷程,以及您在擔任新黨主席時的起始契機與初衷。
吳成典主席:赴美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回新竹應工業技術研究院之邀,在台任職。我的專業都是走科技和材料領域。一開始對政治並沒有特別規劃,當年新黨崛起時,有人推薦我加入,他們徵召我到金門參選。可以說,是在這種「陰錯陽差」的情況下,才一步步走向政治領域。加入新黨的時候,正好是知名媒體人趙少康、前監察院長王建煊等都積極參與之期。後來金門縣長選舉,新黨希望我以「不分區國大代表」的身分回金門輔選李炷烽縣長。那一年,我們同時在金門縣長和立委選舉中都拿下勝利,也讓我之後踏入了立法委員的政治生涯。
二、力推小三通——新黨與金馬間的關鍵貢獻
吳成典主席:擔任金門立委期間,和金門縣長李炷烽、當時馬祖的立法委員曹原彰一起努力推動「小三通」。起初並沒有人看好,許多人認為以當時兩岸關係,想在金門、馬祖和福建之間通航太困難。但是,我們堅持金門、馬祖和廈門之間的門不能關上,希望能真正促進兩岸往來。雖然整個過程相當複雜,各種政治現實與法律程式也都相當繁瑣,但最後我們還是成功讓小三通在2000年左右逐步落實。這對金門、馬祖的經濟與交流來說,都是一大突破。
三、新黨的轉折與挑戰——從盛到衰
吳成典主席:我擔任立法委員那一屆,新黨的聲勢已開始走下坡。本來在立法院有二十幾席,後來經過一次選舉只剩七席,再往後變成四席甚至更少。臺灣選舉制度從大選區改為小選區後,對小黨影響很大,導致新黨難以在立法院取得席次,只能在市議員、鄉鎮長或村裡長層級尋求突破。
儘管如此,新黨的核心價值未變。我擔任新黨副秘書長、秘書長時,是郁慕明主席主政。面對小黨的生存問題,我們開了很多會議,探討新黨如何繼續存在、在社會上發聲。新黨亦培養了許多公職人員,很多人現在雖然已經退休,但依然都在社會上有一定的知名度與貢獻。再加上長期以來,新黨的義工幫助出錢出力。從成立到現在,有的做義工已經30年,這種精神非常可貴。他們陸續進行小額捐款,以資助新黨的運作和發展,我個人認為,這些支持反映了新政黨創立的使命和人民的期望。新政黨一直主張兩岸和平統一,從其成立之初至今,始終堅持這一立場。
四、兩岸和平統一 ——新黨從未改變的使命
吳成典主席:新黨的立場始終如一,從成立第一天起,我們就主張「兩岸要和平統一」。我常說,統一是責任,和平是智慧。兩岸的中國人如果有智慧,就能一起朝和平統一努力,共同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雖然過程曲折,但我堅信不論在大陸還是臺灣,大家都希望能在和平環境下得到更好的發展。新黨雖然規模不大,但很精緻,也貫徹「清清白白」的原則,避免涉入工程回扣或貪汙腐敗等問題。這是我們能維持到今天的一大原因。
五、新黨的政治參與與未來規劃
吳成典主席:我們有眾多白皮書,內容涉及宗教、能源政策等多個領域,並且經過多次修訂。然而,目前新黨在台灣地區國會中並無代表席位,這可能導致公眾認為我們的政策主張缺乏現實基礎。即便如此,我們依然秉持積極的態度,抓住每一個機會表達我們的立場。若未來有機會重返,我們將堅定不移地遵循我們的原則,不會偏離核心理念。
實際上,新黨在大陸與臺灣之間扮演著一個堅持真實立場的角色。我們期望雙方都能實現繁榮,並且敦促執政者重視新黨的觀點。對我們而言,民族的復興始終是新黨的根本願景,這一點從未改變。
六、黨內不同路線的整合
記者:新黨內部長期以來有不同的路線主張,您怎麼凝聚共識?
吳成典主席:新黨成員主要由知識分子和學者構成,其思考過程表現出高度的邏輯性和堅持性。鑑於資源的有限性,新黨在選舉過程中無法為候選人提供充分的支持,也因此勝選後的候選人往往保持較高的獨立性。這種現象也是導致黨內的意見分歧較多,意見融合困難度加大的因素。
然而,經過多年的磨合,許多資深前輩和退休學者,如周陽山教授、賴來焜教授、鄭龍水前立委等,仍然願意貢獻自己的專長。本人堅信,只要避免情緒化的決策,通過理性溝通,我們可以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下達成最大共識。同時,我認為黨內爭論並非全然負面,因為爭論能夠激發思想的火花,促進更優秀的理念產生。
擔任黨主席一職,主要是因為新黨在面臨選舉制度變革和政治環境快速變化的背景下,需要一位領導者來繼續引領團隊並延續黨的使命。新黨培養了眾多人才,並積累了紮實的基層支持,但這些成就往往被外界忽視。作為主席,我致力於重振黨的士氣。
在協調黨內資深成員與年輕一代的關係方面,新黨成員多為學者和知識分子,他們各自擁有獨立的思考和堅定的立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求同存異」,希望透過理性溝通來達到最大共識。對於黨內青年,我更鼓勵他們勇敢發聲、提出新觀點;而元老們在政策研究及社會歷練上擁有豐富經驗,我儘可能讓雙方在理念及實務中互相彌補、尊重。儘管有時候爭論激烈,但只要找到共同目標,就能把每個人的長處發揮到極致。
七、新黨重要推動的政策與記憶點
記者:您在新黨中經歷了哪些關鍵時刻,對您個人的政治理念產生了最深刻的影響?
吳成典主席:我想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推動「小三通」的過程。當時金門、馬祖與福建之間通航的需求其實非常強烈,但政府的態度與行政手續都很嚴苛。很多人不看好,覺得在當時兩岸對立的情況下不可能成功。然而,我和金門縣長李炷烽、馬祖立法委員曹原彰等新黨的夥伴,堅持往前衝。過程繁雜且艱辛,但我們相信「金門、馬祖與大陸之間,門不能關」,要開就必須大膽嘗試。最終,小三通落實,對兩岸基層民眾與離島交通帶來實質利益。
這件事讓我對「堅持理念、順應民意」有了更深體會。很多政策在剛開始推動時都會遭遇質疑,但若是真正對人民有利,就應該盡力去做。我在新黨中看見的,是那種「寧可辛苦也要為大局著想」的精神。也因此,更加認同新黨自成立以來所高舉的「兩岸和平統一」目標,認為兩岸中國人都應該秉持智慧,讓衝突降到最低,共同為民族未來打拚。
我也呼籲臺灣鄉親,勇敢面對統一問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避免兩岸間潛在的衝突,並實現我們所期待的民族偉大復興。臺灣人在文化與血脈上都是中國人,沒有必要否定這一事實。我希望未來有更多人能傾聽新黨的聲音,重視我們提出的建言,讓兩岸人民都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結語
縱觀吳成典主席的分享,可以感受到他從科技人轉型為政治人物的「意外性」,以及在兩岸實務推動(如小三通)過程中的堅持與努力。面對新黨的現況,他依舊堅守「兩岸和平統一」的核心理念,也積極維護新黨的清廉形象與學者氣質。從他的言談中可以確定的是:新黨雖然看似微小,但仍維持一顆強韌的信念,也試圖在當下艱難的政治環境中繼續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專訪新黨主席 吳成典
日期:2024年12月25日
地點:新黨總部(台北市松山區光復南路65號)
受訪人:新黨主席 吳成典
記者:王輝丹
「那是外婆的家,那個方向不能打啊!」新黨主席吳成典在受訪時,提及曾經國共內戰期間,在金門與廈門之間曾傳出來的撕心裂肺呼喊。說這句話時,他的眼底浮現隱隱淚光。那些令人心碎的聲音,是對家園的眷戀、對親人的牽掛,更是血濃於水的情感在戰火中的吶喊。
吳成典,福建省金門縣烈嶼鄉上庫村人,曾任金門縣副縣長、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從科技材料領域跨足政治,對他來說是一場意外,也是一個意義非凡的契機,更是一位戰地孩子對和平矢志不渝的堅持。
在擔任新黨主席的契機與初衷上,他肩負了整合黨內發展與重振士氣的使命,尤其面對選區變革對小黨的衝擊,他希望能留住新黨多年來積累的人才與精神。在協調黨內元老與青年世代的部分,他強調透過理性溝通、求同存異來達到共識,也鼓勵青年聲音的注入,期盼為新黨帶來新觀點與活力。
在個人政治理念成形的關鍵時刻,小三通的推動最具代表性。雖然過程艱辛,但這也讓他更深刻地體認到只要是對人民有利、對兩岸互通有幫助的事,就應該無懼挑戰去堅持。
「感動兩岸,尋回感恩」系列報道由此誕生。
一、從科技人到政治人物——意外的轉折
記者:非常高興今天能來採訪您。此次,我們期望深入探究您擔任黨主席的歷程,以及您在擔任新黨主席時的起始契機與初衷。
吳成典主席:赴美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回新竹應工業技術研究院之邀,在台任職。我的專業都是走科技和材料領域。一開始對政治並沒有特別規劃,當年新黨崛起時,有人推薦我加入,他們徵召我到金門參選。可以說,是在這種「陰錯陽差」的情況下,才一步步走向政治領域。加入新黨的時候,正好是知名媒體人趙少康、前監察院長王建煊等都積極參與之期。後來金門縣長選舉,新黨希望我以「不分區國大代表」的身分回金門輔選李炷烽縣長。那一年,我們同時在金門縣長和立委選舉中都拿下勝利,也讓我之後踏入了立法委員的政治生涯。
二、力推小三通——新黨與金馬間的關鍵貢獻
吳成典主席:擔任金門立委期間,和金門縣長李炷烽、當時馬祖的立法委員曹原彰一起努力推動「小三通」。起初並沒有人看好,許多人認為以當時兩岸關係,想在金門、馬祖和福建之間通航太困難。但是,我們堅持金門、馬祖和廈門之間的門不能關上,希望能真正促進兩岸往來。雖然整個過程相當複雜,各種政治現實與法律程式也都相當繁瑣,但最後我們還是成功讓小三通在2000年左右逐步落實。這對金門、馬祖的經濟與交流來說,都是一大突破。
三、新黨的轉折與挑戰——從盛到衰
吳成典主席:我擔任立法委員那一屆,新黨的聲勢已開始走下坡。本來在立法院有二十幾席,後來經過一次選舉只剩七席,再往後變成四席甚至更少。臺灣選舉制度從大選區改為小選區後,對小黨影響很大,導致新黨難以在立法院取得席次,只能在市議員、鄉鎮長或村裡長層級尋求突破。
儘管如此,新黨的核心價值未變。我擔任新黨副秘書長、秘書長時,是郁慕明主席主政。面對小黨的生存問題,我們開了很多會議,探討新黨如何繼續存在、在社會上發聲。新黨亦培養了許多公職人員,很多人現在雖然已經退休,但依然都在社會上有一定的知名度與貢獻。再加上長期以來,新黨的義工幫助出錢出力。從成立到現在,有的做義工已經30年,這種精神非常可貴。他們陸續進行小額捐款,以資助新黨的運作和發展,我個人認為,這些支持反映了新政黨創立的使命和人民的期望。新政黨一直主張兩岸和平統一,從其成立之初至今,始終堅持這一立場。
四、兩岸和平統一 ——新黨從未改變的使命
吳成典主席:新黨的立場始終如一,從成立第一天起,我們就主張「兩岸要和平統一」。我常說,統一是責任,和平是智慧。兩岸的中國人如果有智慧,就能一起朝和平統一努力,共同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雖然過程曲折,但我堅信不論在大陸還是臺灣,大家都希望能在和平環境下得到更好的發展。新黨雖然規模不大,但很精緻,也貫徹「清清白白」的原則,避免涉入工程回扣或貪汙腐敗等問題。這是我們能維持到今天的一大原因。
五、新黨的政治參與與未來規劃
吳成典主席:我們有眾多白皮書,內容涉及宗教、能源政策等多個領域,並且經過多次修訂。然而,目前新黨在台灣地區國會中並無代表席位,這可能導致公眾認為我們的政策主張缺乏現實基礎。即便如此,我們依然秉持積極的態度,抓住每一個機會表達我們的立場。若未來有機會重返,我們將堅定不移地遵循我們的原則,不會偏離核心理念。
實際上,新黨在大陸與臺灣之間扮演著一個堅持真實立場的角色。我們期望雙方都能實現繁榮,並且敦促執政者重視新黨的觀點。對我們而言,民族的復興始終是新黨的根本願景,這一點從未改變。
六、黨內不同路線的整合
記者:新黨內部長期以來有不同的路線主張,您怎麼凝聚共識?
吳成典主席:新黨成員主要由知識分子和學者構成,其思考過程表現出高度的邏輯性和堅持性。鑑於資源的有限性,新黨在選舉過程中無法為候選人提供充分的支持,也因此勝選後的候選人往往保持較高的獨立性。這種現象也是導致黨內的意見分歧較多,意見融合困難度加大的因素。
然而,經過多年的磨合,許多資深前輩和退休學者,如周陽山教授、賴來焜教授、鄭龍水前立委等,仍然願意貢獻自己的專長。本人堅信,只要避免情緒化的決策,通過理性溝通,我們可以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下達成最大共識。同時,我認為黨內爭論並非全然負面,因為爭論能夠激發思想的火花,促進更優秀的理念產生。
擔任黨主席一職,主要是因為新黨在面臨選舉制度變革和政治環境快速變化的背景下,需要一位領導者來繼續引領團隊並延續黨的使命。新黨培養了眾多人才,並積累了紮實的基層支持,但這些成就往往被外界忽視。作為主席,我致力於重振黨的士氣。
在協調黨內資深成員與年輕一代的關係方面,新黨成員多為學者和知識分子,他們各自擁有獨立的思考和堅定的立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求同存異」,希望透過理性溝通來達到最大共識。對於黨內青年,我更鼓勵他們勇敢發聲、提出新觀點;而元老們在政策研究及社會歷練上擁有豐富經驗,我儘可能讓雙方在理念及實務中互相彌補、尊重。儘管有時候爭論激烈,但只要找到共同目標,就能把每個人的長處發揮到極致。
七、新黨重要推動的政策與記憶點
記者:您在新黨中經歷了哪些關鍵時刻,對您個人的政治理念產生了最深刻的影響?
吳成典主席:我想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推動「小三通」的過程。當時金門、馬祖與福建之間通航的需求其實非常強烈,但政府的態度與行政手續都很嚴苛。很多人不看好,覺得在當時兩岸對立的情況下不可能成功。然而,我和金門縣長李炷烽、馬祖立法委員曹原彰等新黨的夥伴,堅持往前衝。過程繁雜且艱辛,但我們相信「金門、馬祖與大陸之間,門不能關」,要開就必須大膽嘗試。最終,小三通落實,對兩岸基層民眾與離島交通帶來實質利益。
這件事讓我對「堅持理念、順應民意」有了更深體會。很多政策在剛開始推動時都會遭遇質疑,但若是真正對人民有利,就應該盡力去做。我在新黨中看見的,是那種「寧可辛苦也要為大局著想」的精神。也因此,更加認同新黨自成立以來所高舉的「兩岸和平統一」目標,認為兩岸中國人都應該秉持智慧,讓衝突降到最低,共同為民族未來打拚。
我也呼籲臺灣鄉親,勇敢面對統一問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避免兩岸間潛在的衝突,並實現我們所期待的民族偉大復興。臺灣人在文化與血脈上都是中國人,沒有必要否定這一事實。我希望未來有更多人能傾聽新黨的聲音,重視我們提出的建言,讓兩岸人民都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結語
縱觀吳成典主席的分享,可以感受到他從科技人轉型為政治人物的「意外性」,以及在兩岸實務推動(如小三通)過程中的堅持與努力。面對新黨的現況,他依舊堅守「兩岸和平統一」的核心理念,也積極維護新黨的清廉形象與學者氣質。從他的言談中可以確定的是:新黨雖然看似微小,但仍維持一顆強韌的信念,也試圖在當下艱難的政治環境中繼續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