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蘇紘慶/花蓮
花蓮1名30歲張女士無蛋白尿、腎功能正常,亦無腎病家族史,健檢時發現腎臟有0.6公分的水泡,立即到醫院求診,擔心罹患俗稱泡泡病的「多囊腎」。門諾醫院腎臟內科醫師何承恩表示,「腎功能正常,有水泡免驚慌」只要規律量測血壓、多喝水、多運動,避免長期服用止痛藥增加腎臟負擔,自然能與水泡和平共處。
何承恩進一步說,透過腎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張女右腎有兩個單純性水泡,左邊有一個,莫約0.6公分大小。因她過往並無腎臟病史,且腎功能指標正常,對單純性腎臟水泡,且無相關腎臟危險因子,通常無需任何治療,只需每三個月定期追蹤即可。
熟料,張女三周後又來求診,擔心自己罹患俗稱泡泡病的「多囊腎」。何承恩表示,多囊腎患者的腎臟內會長滿不規律的水泡,水泡大小從鳥蛋到棒球大小都有可能;水泡不但侵犯腎臟,也可能長在肝臟等器官,是一種自體顯性基因遺傳,如果父母一人有多囊腎,小孩可能有一半機率也會有,男女的比例沒有很大差異。
他強調,多囊腎患者普遍有家族史,親族多半也有多囊腎的病史,或是因腎功能異常而洗腎。多囊腎的水泡,在30或40歲之後,會開始明顯增大、增多。雖然水泡持續增生,臨床卻無明顯症狀,偶有腰痛、血尿等非特異性症狀。也有患者一直到腎功能異常、開始透析治療時,才意外發現是多囊腎。
對於張女士的擔憂,醫師表示無需過度憂慮,透過積極控制血壓可以預防腎臟功能快速惡化。他強調,高血壓是影響腎臟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若已有高血壓,務必要按照醫囑規律服藥,確保血壓穩定在理想範圍內,以降低對腎臟的負擔。
此外,何醫師也特別提醒,日常水分攝取相當重要,千萬不要因為腎臟內有水泡(囊腫)就擔心喝水會導致液體無法排出或累積於囊腫內。實際上,腎臟囊腫與喝水之間並無直接關聯,正常飲水有助於維持身體代謝及腎臟功能,反而不應該刻意減少水分攝取。他建議,除非醫師有特別指示限制飲水量,否則應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幫助身體代謝廢物,減少腎臟的負擔。此外,不要亂吃來路不明的成藥或中草藥,尤其更該避免長期吃止痛藥。畢竟吃下去的藥物,其中一部份也要由腎臟排泄,多餘藥物都會增加腎臟負擔。
適度的運動有益身心健康,日常運動並不需過度限制。除非水泡體積過大,劇烈競技、外力碰撞的運動,則小心為之。醫師提醒民眾,上廁所時也要注意尿液顏色,有無紅色的血尿,甚至合併排尿疼痛、解尿不順、腰腹疼痛等症狀要趕快到醫院就診。
醫師叮嚀:「腎臟是沉默的器官,與其焦慮水泡數量,不如每年規律安排尿液檢查與腹部超音波,多運動、正常飲水,才是真正的愛腎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