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 -戴貴立/屏東
1945年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被美國和前蘇聯劃分為北朝和南韓。雖然名稱不同,憲法卻是一致。都要國家統一!
1950年至1953年間,半島爆發韓朝戰爭。1953年7月27日,各方達成了停戰協議,在北緯38度線附近設立非軍事區,將北朝和南韓分隔開來。 1953年10月1日,美國與南韓簽訂的了共同防禦條約。敵對的南北韓至今仍未簽署正式的和平協議,70年後的今天,兩個分裂國家是處於「停戰狀態」。
韓朝停火70週年, 一位定居屏東的韓戰來台義士,何漢臣老先生,他的故事值得介紹。他完全是戰俘身分,卻幸運選擇來到台灣。
一般義士來到台灣,繼續在軍中的有之,改行巴士司機的,欣欣客運當年很多,手臂上反共抗俄,殺朱拔毛的刺青,非常容易辨識。
何漢臣剛到台灣,選擇升學,唸師範,因為年輕時讀書有基礎,考上學校才能升學。師範畢業分發學校,幾次調動,在屏東市歸來小學,音樂教師退休。
高中時期,年紀15,國共內戰,打到陝西,他家境中上,共產黨當年對於地主和商人不友善,父親要他先躲至西安。於是離開家鄉華縣(古代華州),先到潼關,搭乘隴海鐵路抵達180華里外的西安。
不料中共軍隊勢如破竹,打到西安。為了避戰禍,走陸路繼續逃難,來到川北。最後還是被共軍抓獲,拉伕充軍。年紀輕輕就變成共軍。當時國共都有一路抓年輕人充軍的事例。
頂嘴倔強的,往往槍決,何漢臣忍耐,寡言,聽話,活了下來。他形容「亂世人命不如螻蟻,蟻還有機會躲藏,壯丁只有被迫從軍。」 在四川幾年之後,韓戰爆發,他部隊是人民志願軍60軍181師,就派遣來到北韓,從此就與美軍,聯合國部隊作戰。
作戰時,不幸右腿中兩彈,幸運又神奇的是子彈貫穿腿腳,筋骨無傷,就是流血,還能走動。被俘虜之後來到戰俘營。
在濟州島(一說巨濟島)戰俘營裡面,本來北韓與中共士兵關一起,吃飯時互相爭執曾經打架,最後分開羈押。戰俘營裡面複雜,但是戰爭結束,依照個人意願,回去大陸也可以選擇「民主自由,復興基地-台灣」。
他是被共軍拉去當兵,當然不是共產黨員,選擇來台灣。何漢臣選對了,當時來台灣,升學,就業,當兵都比那時中國大陸幸福。
台北的前韓戰中國戰俘,有人在韓戰七十年紀念,接受了BBC中文的訪問,講述了當年的戰俘生活,是如何淪落為國際戰俘政治中的棋子,又是如何被塑造為當時國民黨當局反共宣傳「義士」。當年戰俘也有堅決不想來台灣,寧願回去的共產黨員。 當然,也並非所有「義士」都認為自己當年來台的選擇是「身不由己」。
採訪文章裡面還有籍貫東北安東的那鳳武先生說,「對當年選擇來到台灣之舉沒有後悔之意。」97歲他身上還留有反共刺青。
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常成接受採訪說:三年韓戰慘烈的戰鬥中,其中後二年是雙方「邊打邊談」,而戰俘的問題是核心。他解釋說,戰爭打了一年後,陷入僵局,雙方死傷慘重,因此開始停戰談判。
有關中國戰俘遣返問題,雙方有極大的分歧,開了575場會議,才達成停戰協議。常成說:「韓戰上半場是為領土而戰,下半場是為戰俘而戰。」 何漢族譜名字何重元,他來到台灣,先唸花蓮師範,分發小學,教音樂。他一生不加入政黨,但是對於民族大義,國家認同,熱愛寶島台灣,光看名字就有蘇武形像-漢家兒郎漢家臣。
退休之後,曾經擔任陝西同鄉會理事長,平日種花,看書,寫作也有一定的基礎,畢竟當年家境好,商人子弟。他不會參與政治,經歷戰亂的他,珍惜和平。聽他回憶內戰,逃亡,強迫入伍加入共軍,改編志願軍參加韓戰,戰場被俘過著戰俘營生活,戰後經由選擇,選擇來台。一生顛沛流離,年老安逸幸福,他選對了。
今年94歲,天天散步鄰里間,與年輕人交談,言之有物。記憶不如往昔,但是耳聰目明,之前還能開車自己外地遊歷,子女擔心安危,現在改成電動自行車。
試問幾個老年人,體質有如他硬朗?何況內戰,韓戰負傷存活下來,不是命大,該說是還加上祖上積德吧!
圖:走路帶拐杖,步行還是敏捷的何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