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我們敬愛的張雅玲老夫人走了!」高雄仁愛之家榮譽董事長張雅玲,於113年5月1日上午4點1分壽終正寢,享年90歲。她安詳地走完了90年的人生旅程,留給家人與好友們永恆的追思與回憶。尤其是她獻身社會與公益的大半人生,也被肯定為是「美與愛的化身」,如宋末文天祥「正氣歌」所言,「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張雅玲曾被前內政部長吳伯雄喻為是「人間大菩薩」;前新黨主席郁慕明形容她是「愛鄉愛國、仁愛傳世的典範」;前高雄大學校長王仁宏則喻她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知名媒體人鄭佩芬形容她是「溫潤如玉的女強人」;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院長陳美燕則稱她是「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而前國道公路警察局局長周威廷則引用金庸小說名言「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形容她是「今之大俠」。原來從1979年擔任高雄市警察局義警女子中隊長及義警大隊大隊長,過去長達30年的時間,她照顧高雄市的義警、女義警,甚至是義交,出錢出力,讓義警、義交服務全體市民無後顧之憂,俠義之氣,備受肯定,一直是女義警們口中的「張阿姨」,更是全體義警義交心中的「張阿姨大隊長」。
張雅玲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1978年中美斷交之際,體認「沒有國,哪有家!」響應「一人一元」獻機報國運動,她與先生、拆船業巨子王茲華慨捐了3千萬元,對照當時國難當頭,不少高官巨賈脫產逃往海外,相對照之下,王茲華、張美玲的愛國情操,令人動容,事蹟見諸報端,更成為當年最為轟動的新聞。
將一生都獻給了高雄仁愛之家,其下甚至成立了敬老所、附設慈惠醫院、慈愛老人養護中心、附設二月初六青少年書苑、附設玫瑰養護所、附設康復之家、附設社區復健中心等七個機構,關懷的層面,從榮民、大寮林園的勞工、漁工、社區弱勢民眾,照護到殘、病、老、弱等社會最底層的弱勢民眾,更屢獲衛福部評鑑為「優等」。
而高雄仁愛之家雖為私人機構,但規模之大、設備之完善,以及醫療水準,堪稱水準以上,鎖定照顧弱勢,在當年一切貧乏的高雄縣,更被形容是「以一人抵一縣、一府」。
而談到私立高雄仁愛之家成立的尹始,更讓張雅玲被喻為是「丐幫幫主」,而她本人也樂在其中。
私立高雄仁愛之家的前身是慈惠院(1921-1949)與高雄救濟院(1949-1976),專為收給精神病患與街友,被稱為「乞丐寮」或「肖病院」,房舖是茅草通舖,地處荒涼之地,人煙罕至。
當時王家逐漸發跡,但張雅玲仍與一般主婦一樣上市場買菜,當得知有一處「乞丐寮」需要幫助時,於是她向常買的肉舖購上等肉,請老闆每隔一天就送45台斤過去,並要求以「無名氐」捐贈。就這樣15年過去,前後捐贈豬肉、蔬果、日用品也多達上千萬。
「化小愛為大愛」,為善不欲人知,張雅玲這項善舉連他的先生王茲華也不知曉,卻在一次記者上門採訪,而肉舖老闆正好上門收款,而張雅玲又正好出國,這一連串的巧合,讓她多年的善行終於曝光,而媒體斗大的標題「丐幫幫主」,也讓大善人「無名氐」的真實姓名曝了光。
除了照顧榮民、長者、弱勢者與社區民眾,張雅玲又將觸角關注到青少年,當時,他有感不少青少年因不懂法律而觸法,甚至毀了一生,心疼這些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於是在幾位法官、律師、義警義交、校長、教授、社團負責人、資深媒體人的協助下成立,並以余光中的詩,而取名「二月初六青少年書苑」,意喻充滿生機、春意盎然,並將位於大立百貨正對面的精華地,拿來興建,於1999年8月24日吉時動土,2000年8月10日正式開幕。
值得一提的是,「二月初六青少年書苑」所創辦的「生活法律王」的比賽,一辦十年,不僅造就了不少青少年走上法律的升學之路,讓年輕人熱愛法律,成為律師、檢察官;也讓全國各地的青少年法院、教育局,接棒承辦所謂的「生活法律王」,一直到如今,這項薪傳之火,仍然生生不熄!
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智」,以愛形塑美的社會,張雅玲用她的一生,讓「大愛滿人間」,也讓她一生無憾!如今的私立高雄仁愛之家董事長,也交棒給他的三兒子王敬豪,子承母業,繼續張雅玲的獻愛人生,讓愛永留傳!
「張阿姨」張雅玲的公祭儀式,將於113年5月15日(農曆113年4月初8日)上午9時,在高雄市三民區龍巖光之門殯儀館-二樓-永恆一廳(地址:高雄市三民區本館路600巷36號)舉行,家屬懇辭奠儀,大兒子王敬偉代表,敬邀「至親好友與我們一起追思懷念,並向您獻上最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