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於2020年自近地小行星龍宮(Ryugu)帶回的塵埃樣本,近日讓科學家驚訝發現一種「離經叛道」的礦物——djerfisherite(鐵鎳硫化鉀)。這項發現可能顛覆過去數十年對部分小行星形成條件的認知。
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於2020年自近地小行星龍宮(Ryugu)帶回的塵埃樣本,近日讓科學家驚訝發現一種「離經叛道」的礦物——djerfisherite(鐵鎳硫化鉀)。這項發現可能顛覆過去數十年對部分小行星形成條件的認知。

根據《SPACE》報導指出,djerfisherite這種礦物以美國礦物學家Daniel Jerome Fisher命名,屬於含鉀的鐵鎳硫化物,通常只在「橄欖石球粒隕石」(enstatite chondrites)這類極為罕見、約46億年前於太陽系內側、超過攝氏350度高溫下形成的隕石及小行星中發現。
然而,這次由日本廣島大學行星科學家宮原正明領導的團隊,卻在龍宮這顆富含碳的CI球粒隕石樣本中發現djerfisherite。龍宮形成於太陽系外側,條件遠比enstatite chondrites冷涼,這種發現讓研究團隊相當震驚。
宮原正明形容:「這就像在北極冰層中發現熱帶種子——要嘛代表早期太陽系有意想不到的局部環境,要嘛就有遠距離物質運輸的現象。」
CI球粒隕石如龍宮,其歷史與enstatite chondrites截然不同。龍宮被認為曾是較大原行星的一部分,後因撞擊而分離。其母體誕生於太陽系外側,富含水冰與二氧化碳冰,內部因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產生熱能,最多只會讓溫度升至攝氏50度,足以改變化學組成,但遠低於djerfisherite形成所需的高溫。
延伸閱讀:
太空也能追劇!NASA攜手Netflix 今夏開播太空任務直播
火星曾適合生命嗎?毅力號鑽研「怪異岩石」尋答案
天文學家發現:停滯數十億年的星系 猶如宇宙「恐龍化石」
沙漠地衣抗UVC輻射 為外星生命提供新線索
然而,龍宮樣本中卻出現了djerfisherite。這可能有兩種解釋:一是該礦物並非龍宮原生,而是來自enstatite chondrite撞擊後混入;另一種可能是djerfisherite直接在龍宮內部形成,但這需在高於攝氏350度、且有鉀鹽液體與鐵鎳硫化物的環境下才能發生。
目前缺乏同位素數據來判斷其來源,但宮原團隊根據現有分析,傾向認為djerfisherite確實是在龍宮本地形成。至於這種形成條件如何出現,仍是未解之謎。
宮原表示:「在龍宮樣本中發現djerfisherite,顯示早期太陽系內物質形成歷史可能比我們想像更複雜,或許龍宮經歷過化學性質不均一的特殊局部環境。」這項發現挑戰了龍宮組成均一的傳統觀念,也為原始小行星的多樣性開啟新視角。
目前,科學家正加緊重新分析龍宮樣本,希望釐清djerfisherite的來源與形成過程。djerfisherite在龍宮的發現已於5月28日發表於《隕石與行星科學》期刊。這不僅有助於解答太陽系早期礦物如何混合、聚集成行星與小行星,也將推動我們對太陽系化學演化的理解。
資料來源:SPACE
這篇文章 小行星「龍宮」樣本驚現「異類礦物」 顛覆太陽系早期形成理論 最早出現於 科技島-掌握科技新聞、科技職場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