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傻瓜》演員蔡昌憲(左)竺定誼(中)楊奇煜(右))
【WoWoNews】 果陀劇場深耕藝文領域37載,歷經風雨,始終堅守創作初心,如今終於在台灣首個專屬表演藝術獎項「臺北戲劇獎」中大放異彩,光芒閃耀。第一屆頒獎典禮於7日晚間盛大舉行,眾多劇場人齊聚一堂,場面難得而熱烈。果陀憑藉兩部作品——經典舞台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與改編音樂劇《親愛的彼得先生》,一舉奪得戲劇類男演員與音樂劇類女演員兩項大獎,成為典禮上最耀眼的團隊之一。果陀劇場營運長葉向華表示:「台灣終於有一個屬於劇場人的獎,果陀劇場很開心參與到這個『第一次』。能夠跟金士傑老師與張稜這樣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合作,是果陀劇場的榮幸,謝謝他們以出神入化的演出成就我們的製作。」
由金士傑主演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以及張稜主演的《親愛的彼得先生》,分別展現出深厚的演技與情感張力,感動了評審與觀眾,雙雙獲得首屆臺北戲劇獎殊榮。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部作品皆為雙人演出,更加考驗演員之間的默契與實力。金士傑與卜學亮詮釋師生間的深厚情誼與人生對話,張稜與王為則將婚姻中微妙的情感起伏精準刻劃,成功呈現角色的豐富層次。果陀劇場秉持對藝術的堅持與熱愛,持續以高品質製作、精準選角與深入人心的故事感動觀眾,展現台灣劇場的格局與創作能量。此次在臺北戲劇獎首屆典禮上榮獲雙料冠軍,無疑是對其在舞台劇與音樂劇領域深厚實力與創作深度的最佳肯定。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卜學亮飾演米奇(左)金士傑飾演莫利教授(右))
在這榮耀的時刻,果陀劇場由衷感謝《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原著作者米契爾‧艾爾邦,以及《親愛的彼得先生》原著作者葉揚。因為有他們的文字,讓這兩部作品得以在舞台上觸碰人心最柔軟的角落。米契爾以動人筆觸寫下師生間深刻的生命對話,讓每一個觀看的人重新思考愛與告別的意義;葉揚則以細膩的情感描繪婚姻的幽微與真實,在每一段對白中流淌著人生的重量與溫柔。他們的創作是舞台的靈魂,是讓角色得以呼吸、讓觀眾深受感動的源頭,也是他們用故事為這個世界添了一盞燈,給予果陀劇場有機會將這份光與情,傳遞給每一位坐在劇場中的觀眾。
撼動人心的經典舞台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自2011年首演以來,歷經14年時光、完成共339場演出,今年3月底才剛以封箱演出暫別舞台,令人欣喜的是,僅數月後這部深受觀眾喜愛的作品,便在首屆臺北戲劇獎上再度受到矚目,由主演金士傑榮獲「最佳戲劇類男演員獎」,為這段漫長旅程劃下完美句點。這份殊榮不僅是對金士傑個人演技的肯定,更是對他主演的這部作品,以及果陀劇場多年耕耘的深情回應。劇場雖暫別,餘韻猶存,這段動人故事也將繼續在觀眾心中延續。
(《我在詐騙公司上班》演員張雅筑(左前)辰亞御(左後)王國讚(右前)楊奇煜(右後))
資深演員金士傑從事劇場演出已逾半世紀,首度以舞台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獲得台灣專屬表演藝術的獎項,現場感動滿溢。他難掩驚喜地說:「好不寫實,這是真的嗎?」隨即感性地分享:「感謝能夠在劇中飾演莫利教授,這位在生命最後階段與學生對話的老師,溫暖了許多人。每次踏上演出旅程,都像是與一位熱愛生命的老師約會一樣,充滿喜悅。」他動情回憶:「還記得第一次站上舞台演出的是一個『村民戊』,到如今飾演莫利教授,剛剛好50年。」這五十年間,他將自己的人生奉獻給劇場,也見證台灣表演藝術的發展與茁壯。金士傑特別感謝長年搭檔卜學亮、導演楊世彭,以及整齣戲的核心推手——果陀劇場,感激他們一路走來的支持與陪伴。《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不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舞台劇,更是一段跨越世代的生命啟示,陪伴無數觀眾走過人生的高低起伏,也成就了這段獨一無二、充滿生命能量的演出旅程。
(《親愛的彼得先生》張稜飾演葉揚(左)王為飾演彼得(右))
當金士傑名字被宣布的那一刻,現場所有入圍者與觀眾自發起立鼓掌,致上最高敬意。頒獎人劉冠廷與施名帥也被現場氛圍感動,雙雙跪地遞上獎座,場面溫馨感人,象徵著全體劇場人對這位老戲骨的敬佩與喝采。在感言的最後,金士傑轉換身份以一名觀眾的角度真摯地說道:「這五十年來,我看過好多好看的戲。」他由衷感謝台灣這片滋養無數表演藝術創作的沃土,也為自己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演出、被看見而深感幸運。這份榮耀不只是對他個人藝術生涯的肯定,更代表著整個世代對表演藝術的珍愛與傳承。
音樂劇《親愛的彼得先生》中的女主角張稜,以細膩深沉的演繹,在舞台上勾勒出一位理性與感性拉鋸之間、極富矛盾美感的女性角色。她以穩健的唱功、真摯的情感,巧妙地將角色內在的情緒轉化為舞台語言,讓觀眾在笑聲與心疼之間體會情感的複雜與真實,這份兼具技巧與靈魂的表現,贏得了首屆臺北戲劇獎「最佳音樂劇類女演員」的肯定。身為新科劇后的她,在得獎時以自信而感性的話語為所有劇場創作者發聲:「所有的創作者都在台灣這個劇場世界裡,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審美、自己最漂亮的那朵花。不論有沒有得獎,我都覺得我們走在一條非常正確、光明而值得驕傲的路上。」這段話不僅是對創作夥伴的致意,更是對整個劇場界無聲而堅定的祝福。
當晚,果陀劇場創意總監、同時也是台灣音樂劇重要推手的梁志民導演,亦以頒獎人身分現身典禮,他在台上語重心長地說:「如果你看過了(這些得獎作品),恭喜你;如果沒看過,當他們重演時,請記得要去看。」短短一句話,道盡劇場的真諦,觀眾的眼淚與掌聲,是創作的養分與推動前行的力量。
(《解憂雜貨店》演員葛丞(左)沈威年(中)林書函(右))
果陀劇場自1988年創立,37年始終堅持創作的初心,至今已累積近百部戲劇作品,無論是自製原創或精緻改編,其豐沛的創作能量與對劇場的熱情,將持續帶來動人的故事。而《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與《親愛的彼得先生》,正是改編作品中極具代表性的傑作,這份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透過首屆臺北戲劇獎的雙料獲獎再次被看見,不僅印證果陀對於戲劇品質與情感深度的堅持,也讓觀眾重新感受到戲劇的溫暖與厚實。
從《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到《親愛的彼得先生》,果陀劇場不僅展現創作團隊的轉譯功力,更讓觀眾在劇場中看見故事的全新生命。2025下半年將再度推出三部改編佳作──由印度經典電影改編的音樂喜劇《三個傻瓜》,以幽默詼諧與青春熱血,帶來思辨與歡笑交織的觀劇體驗,將於12/13、14在桃園歡喜加演,並於12/19至12/21登上國家戲劇院;改編自東野圭吾溫暖小說的《解憂雜貨店》,則將於8/22至9/7巡演台北與高雄,以跨世代的人情與希望,療癒每一顆需要安慰的心;而改編自台灣作家謝東霖同名漫畫作品的《我在詐騙公司上班》,也將於8/8至9/27巡演台北、高雄與台中。因為有謝東霖犀利又誠實的筆觸創作,這部充滿黑色幽默與社會觀察的漫畫作品,才有機會從原本存在於漫畫格子中的故事搬上舞台,轉化為一齣笑中帶淚、兼具娛樂性與批判性的原創音樂劇,也正是這樣具備深度與張力的原創文本,才讓改編得以真正發揮其力量。
The post 首屆臺北戲劇獎 果陀劇場左右開弓拿雙獎 first appeared on AMM 娛樂新聞.
(《三個傻瓜》演員蔡昌憲(左)竺定誼(中)楊奇煜(右))
【WoWoNews】 果陀劇場深耕藝文領域37載,歷經風雨,始終堅守創作初心,如今終於在台灣首個專屬表演藝術獎項「臺北戲劇獎」中大放異彩,光芒閃耀。第一屆頒獎典禮於7日晚間盛大舉行,眾多劇場人齊聚一堂,場面難得而熱烈。果陀憑藉兩部作品——經典舞台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與改編音樂劇《親愛的彼得先生》,一舉奪得戲劇類男演員與音樂劇類女演員兩項大獎,成為典禮上最耀眼的團隊之一。果陀劇場營運長葉向華表示:「台灣終於有一個屬於劇場人的獎,果陀劇場很開心參與到這個『第一次』。能夠跟金士傑老師與張稜這樣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合作,是果陀劇場的榮幸,謝謝他們以出神入化的演出成就我們的製作。」
由金士傑主演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以及張稜主演的《親愛的彼得先生》,分別展現出深厚的演技與情感張力,感動了評審與觀眾,雙雙獲得首屆臺北戲劇獎殊榮。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部作品皆為雙人演出,更加考驗演員之間的默契與實力。金士傑與卜學亮詮釋師生間的深厚情誼與人生對話,張稜與王為則將婚姻中微妙的情感起伏精準刻劃,成功呈現角色的豐富層次。果陀劇場秉持對藝術的堅持與熱愛,持續以高品質製作、精準選角與深入人心的故事感動觀眾,展現台灣劇場的格局與創作能量。此次在臺北戲劇獎首屆典禮上榮獲雙料冠軍,無疑是對其在舞台劇與音樂劇領域深厚實力與創作深度的最佳肯定。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卜學亮飾演米奇(左)金士傑飾演莫利教授(右))
在這榮耀的時刻,果陀劇場由衷感謝《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原著作者米契爾‧艾爾邦,以及《親愛的彼得先生》原著作者葉揚。因為有他們的文字,讓這兩部作品得以在舞台上觸碰人心最柔軟的角落。米契爾以動人筆觸寫下師生間深刻的生命對話,讓每一個觀看的人重新思考愛與告別的意義;葉揚則以細膩的情感描繪婚姻的幽微與真實,在每一段對白中流淌著人生的重量與溫柔。他們的創作是舞台的靈魂,是讓角色得以呼吸、讓觀眾深受感動的源頭,也是他們用故事為這個世界添了一盞燈,給予果陀劇場有機會將這份光與情,傳遞給每一位坐在劇場中的觀眾。
撼動人心的經典舞台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自2011年首演以來,歷經14年時光、完成共339場演出,今年3月底才剛以封箱演出暫別舞台,令人欣喜的是,僅數月後這部深受觀眾喜愛的作品,便在首屆臺北戲劇獎上再度受到矚目,由主演金士傑榮獲「最佳戲劇類男演員獎」,為這段漫長旅程劃下完美句點。這份殊榮不僅是對金士傑個人演技的肯定,更是對他主演的這部作品,以及果陀劇場多年耕耘的深情回應。劇場雖暫別,餘韻猶存,這段動人故事也將繼續在觀眾心中延續。
(《我在詐騙公司上班》演員張雅筑(左前)辰亞御(左後)王國讚(右前)楊奇煜(右後))
資深演員金士傑從事劇場演出已逾半世紀,首度以舞台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獲得台灣專屬表演藝術的獎項,現場感動滿溢。他難掩驚喜地說:「好不寫實,這是真的嗎?」隨即感性地分享:「感謝能夠在劇中飾演莫利教授,這位在生命最後階段與學生對話的老師,溫暖了許多人。每次踏上演出旅程,都像是與一位熱愛生命的老師約會一樣,充滿喜悅。」他動情回憶:「還記得第一次站上舞台演出的是一個『村民戊』,到如今飾演莫利教授,剛剛好50年。」這五十年間,他將自己的人生奉獻給劇場,也見證台灣表演藝術的發展與茁壯。金士傑特別感謝長年搭檔卜學亮、導演楊世彭,以及整齣戲的核心推手——果陀劇場,感激他們一路走來的支持與陪伴。《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不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舞台劇,更是一段跨越世代的生命啟示,陪伴無數觀眾走過人生的高低起伏,也成就了這段獨一無二、充滿生命能量的演出旅程。
(《親愛的彼得先生》張稜飾演葉揚(左)王為飾演彼得(右))
當金士傑名字被宣布的那一刻,現場所有入圍者與觀眾自發起立鼓掌,致上最高敬意。頒獎人劉冠廷與施名帥也被現場氛圍感動,雙雙跪地遞上獎座,場面溫馨感人,象徵著全體劇場人對這位老戲骨的敬佩與喝采。在感言的最後,金士傑轉換身份以一名觀眾的角度真摯地說道:「這五十年來,我看過好多好看的戲。」他由衷感謝台灣這片滋養無數表演藝術創作的沃土,也為自己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演出、被看見而深感幸運。這份榮耀不只是對他個人藝術生涯的肯定,更代表著整個世代對表演藝術的珍愛與傳承。
音樂劇《親愛的彼得先生》中的女主角張稜,以細膩深沉的演繹,在舞台上勾勒出一位理性與感性拉鋸之間、極富矛盾美感的女性角色。她以穩健的唱功、真摯的情感,巧妙地將角色內在的情緒轉化為舞台語言,讓觀眾在笑聲與心疼之間體會情感的複雜與真實,這份兼具技巧與靈魂的表現,贏得了首屆臺北戲劇獎「最佳音樂劇類女演員」的肯定。身為新科劇后的她,在得獎時以自信而感性的話語為所有劇場創作者發聲:「所有的創作者都在台灣這個劇場世界裡,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審美、自己最漂亮的那朵花。不論有沒有得獎,我都覺得我們走在一條非常正確、光明而值得驕傲的路上。」這段話不僅是對創作夥伴的致意,更是對整個劇場界無聲而堅定的祝福。
當晚,果陀劇場創意總監、同時也是台灣音樂劇重要推手的梁志民導演,亦以頒獎人身分現身典禮,他在台上語重心長地說:「如果你看過了(這些得獎作品),恭喜你;如果沒看過,當他們重演時,請記得要去看。」短短一句話,道盡劇場的真諦,觀眾的眼淚與掌聲,是創作的養分與推動前行的力量。
(《解憂雜貨店》演員葛丞(左)沈威年(中)林書函(右))
果陀劇場自1988年創立,37年始終堅持創作的初心,至今已累積近百部戲劇作品,無論是自製原創或精緻改編,其豐沛的創作能量與對劇場的熱情,將持續帶來動人的故事。而《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與《親愛的彼得先生》,正是改編作品中極具代表性的傑作,這份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透過首屆臺北戲劇獎的雙料獲獎再次被看見,不僅印證果陀對於戲劇品質與情感深度的堅持,也讓觀眾重新感受到戲劇的溫暖與厚實。
從《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到《親愛的彼得先生》,果陀劇場不僅展現創作團隊的轉譯功力,更讓觀眾在劇場中看見故事的全新生命。2025下半年將再度推出三部改編佳作──由印度經典電影改編的音樂喜劇《三個傻瓜》,以幽默詼諧與青春熱血,帶來思辨與歡笑交織的觀劇體驗,將於12/13、14在桃園歡喜加演,並於12/19至12/21登上國家戲劇院;改編自東野圭吾溫暖小說的《解憂雜貨店》,則將於8/22至9/7巡演台北與高雄,以跨世代的人情與希望,療癒每一顆需要安慰的心;而改編自台灣作家謝東霖同名漫畫作品的《我在詐騙公司上班》,也將於8/8至9/27巡演台北、高雄與台中。因為有謝東霖犀利又誠實的筆觸創作,這部充滿黑色幽默與社會觀察的漫畫作品,才有機會從原本存在於漫畫格子中的故事搬上舞台,轉化為一齣笑中帶淚、兼具娛樂性與批判性的原創音樂劇,也正是這樣具備深度與張力的原創文本,才讓改編得以真正發揮其力量。
The post 首屆臺北戲劇獎 果陀劇場左右開弓拿雙獎 first appeared on AMM 娛樂新聞.
(《三個傻瓜》演員蔡昌憲(左)竺定誼(中)楊奇煜(右))
【WoWoNews】 果陀劇場深耕藝文領域37載,歷經風雨,始終堅守創作初心,如今終於在台灣首個專屬表演藝術獎項「臺北戲劇獎」中大放異彩,光芒閃耀。第一屆頒獎典禮於7日晚間盛大舉行,眾多劇場人齊聚一堂,場面難得而熱烈。果陀憑藉兩部作品——經典舞台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與改編音樂劇《親愛的彼得先生》,一舉奪得戲劇類男演員與音樂劇類女演員兩項大獎,成為典禮上最耀眼的團隊之一。果陀劇場營運長葉向華表示:「台灣終於有一個屬於劇場人的獎,果陀劇場很開心參與到這個『第一次』。能夠跟金士傑老師與張稜這樣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合作,是果陀劇場的榮幸,謝謝他們以出神入化的演出成就我們的製作。」
由金士傑主演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以及張稜主演的《親愛的彼得先生》,分別展現出深厚的演技與情感張力,感動了評審與觀眾,雙雙獲得首屆臺北戲劇獎殊榮。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部作品皆為雙人演出,更加考驗演員之間的默契與實力。金士傑與卜學亮詮釋師生間的深厚情誼與人生對話,張稜與王為則將婚姻中微妙的情感起伏精準刻劃,成功呈現角色的豐富層次。果陀劇場秉持對藝術的堅持與熱愛,持續以高品質製作、精準選角與深入人心的故事感動觀眾,展現台灣劇場的格局與創作能量。此次在臺北戲劇獎首屆典禮上榮獲雙料冠軍,無疑是對其在舞台劇與音樂劇領域深厚實力與創作深度的最佳肯定。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卜學亮飾演米奇(左)金士傑飾演莫利教授(右))
在這榮耀的時刻,果陀劇場由衷感謝《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原著作者米契爾‧艾爾邦,以及《親愛的彼得先生》原著作者葉揚。因為有他們的文字,讓這兩部作品得以在舞台上觸碰人心最柔軟的角落。米契爾以動人筆觸寫下師生間深刻的生命對話,讓每一個觀看的人重新思考愛與告別的意義;葉揚則以細膩的情感描繪婚姻的幽微與真實,在每一段對白中流淌著人生的重量與溫柔。他們的創作是舞台的靈魂,是讓角色得以呼吸、讓觀眾深受感動的源頭,也是他們用故事為這個世界添了一盞燈,給予果陀劇場有機會將這份光與情,傳遞給每一位坐在劇場中的觀眾。
撼動人心的經典舞台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自2011年首演以來,歷經14年時光、完成共339場演出,今年3月底才剛以封箱演出暫別舞台,令人欣喜的是,僅數月後這部深受觀眾喜愛的作品,便在首屆臺北戲劇獎上再度受到矚目,由主演金士傑榮獲「最佳戲劇類男演員獎」,為這段漫長旅程劃下完美句點。這份殊榮不僅是對金士傑個人演技的肯定,更是對他主演的這部作品,以及果陀劇場多年耕耘的深情回應。劇場雖暫別,餘韻猶存,這段動人故事也將繼續在觀眾心中延續。
(《我在詐騙公司上班》演員張雅筑(左前)辰亞御(左後)王國讚(右前)楊奇煜(右後))
資深演員金士傑從事劇場演出已逾半世紀,首度以舞台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獲得台灣專屬表演藝術的獎項,現場感動滿溢。他難掩驚喜地說:「好不寫實,這是真的嗎?」隨即感性地分享:「感謝能夠在劇中飾演莫利教授,這位在生命最後階段與學生對話的老師,溫暖了許多人。每次踏上演出旅程,都像是與一位熱愛生命的老師約會一樣,充滿喜悅。」他動情回憶:「還記得第一次站上舞台演出的是一個『村民戊』,到如今飾演莫利教授,剛剛好50年。」這五十年間,他將自己的人生奉獻給劇場,也見證台灣表演藝術的發展與茁壯。金士傑特別感謝長年搭檔卜學亮、導演楊世彭,以及整齣戲的核心推手——果陀劇場,感激他們一路走來的支持與陪伴。《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不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舞台劇,更是一段跨越世代的生命啟示,陪伴無數觀眾走過人生的高低起伏,也成就了這段獨一無二、充滿生命能量的演出旅程。
(《親愛的彼得先生》張稜飾演葉揚(左)王為飾演彼得(右))
當金士傑名字被宣布的那一刻,現場所有入圍者與觀眾自發起立鼓掌,致上最高敬意。頒獎人劉冠廷與施名帥也被現場氛圍感動,雙雙跪地遞上獎座,場面溫馨感人,象徵著全體劇場人對這位老戲骨的敬佩與喝采。在感言的最後,金士傑轉換身份以一名觀眾的角度真摯地說道:「這五十年來,我看過好多好看的戲。」他由衷感謝台灣這片滋養無數表演藝術創作的沃土,也為自己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演出、被看見而深感幸運。這份榮耀不只是對他個人藝術生涯的肯定,更代表著整個世代對表演藝術的珍愛與傳承。
音樂劇《親愛的彼得先生》中的女主角張稜,以細膩深沉的演繹,在舞台上勾勒出一位理性與感性拉鋸之間、極富矛盾美感的女性角色。她以穩健的唱功、真摯的情感,巧妙地將角色內在的情緒轉化為舞台語言,讓觀眾在笑聲與心疼之間體會情感的複雜與真實,這份兼具技巧與靈魂的表現,贏得了首屆臺北戲劇獎「最佳音樂劇類女演員」的肯定。身為新科劇后的她,在得獎時以自信而感性的話語為所有劇場創作者發聲:「所有的創作者都在台灣這個劇場世界裡,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審美、自己最漂亮的那朵花。不論有沒有得獎,我都覺得我們走在一條非常正確、光明而值得驕傲的路上。」這段話不僅是對創作夥伴的致意,更是對整個劇場界無聲而堅定的祝福。
當晚,果陀劇場創意總監、同時也是台灣音樂劇重要推手的梁志民導演,亦以頒獎人身分現身典禮,他在台上語重心長地說:「如果你看過了(這些得獎作品),恭喜你;如果沒看過,當他們重演時,請記得要去看。」短短一句話,道盡劇場的真諦,觀眾的眼淚與掌聲,是創作的養分與推動前行的力量。
(《解憂雜貨店》演員葛丞(左)沈威年(中)林書函(右))
果陀劇場自1988年創立,37年始終堅持創作的初心,至今已累積近百部戲劇作品,無論是自製原創或精緻改編,其豐沛的創作能量與對劇場的熱情,將持續帶來動人的故事。而《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與《親愛的彼得先生》,正是改編作品中極具代表性的傑作,這份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透過首屆臺北戲劇獎的雙料獲獎再次被看見,不僅印證果陀對於戲劇品質與情感深度的堅持,也讓觀眾重新感受到戲劇的溫暖與厚實。
從《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到《親愛的彼得先生》,果陀劇場不僅展現創作團隊的轉譯功力,更讓觀眾在劇場中看見故事的全新生命。2025下半年將再度推出三部改編佳作──由印度經典電影改編的音樂喜劇《三個傻瓜》,以幽默詼諧與青春熱血,帶來思辨與歡笑交織的觀劇體驗,將於12/13、14在桃園歡喜加演,並於12/19至12/21登上國家戲劇院;改編自東野圭吾溫暖小說的《解憂雜貨店》,則將於8/22至9/7巡演台北與高雄,以跨世代的人情與希望,療癒每一顆需要安慰的心;而改編自台灣作家謝東霖同名漫畫作品的《我在詐騙公司上班》,也將於8/8至9/27巡演台北、高雄與台中。因為有謝東霖犀利又誠實的筆觸創作,這部充滿黑色幽默與社會觀察的漫畫作品,才有機會從原本存在於漫畫格子中的故事搬上舞台,轉化為一齣笑中帶淚、兼具娛樂性與批判性的原創音樂劇,也正是這樣具備深度與張力的原創文本,才讓改編得以真正發揮其力量。
The post 首屆臺北戲劇獎 果陀劇場左右開弓拿雙獎 first appeared on AMM 娛樂新聞.
(《三個傻瓜》演員蔡昌憲(左)竺定誼(中)楊奇煜(右))
【WoWoNews】 果陀劇場深耕藝文領域37載,歷經風雨,始終堅守創作初心,如今終於在台灣首個專屬表演藝術獎項「臺北戲劇獎」中大放異彩,光芒閃耀。第一屆頒獎典禮於7日晚間盛大舉行,眾多劇場人齊聚一堂,場面難得而熱烈。果陀憑藉兩部作品——經典舞台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與改編音樂劇《親愛的彼得先生》,一舉奪得戲劇類男演員與音樂劇類女演員兩項大獎,成為典禮上最耀眼的團隊之一。果陀劇場營運長葉向華表示:「台灣終於有一個屬於劇場人的獎,果陀劇場很開心參與到這個『第一次』。能夠跟金士傑老師與張稜這樣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合作,是果陀劇場的榮幸,謝謝他們以出神入化的演出成就我們的製作。」
由金士傑主演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以及張稜主演的《親愛的彼得先生》,分別展現出深厚的演技與情感張力,感動了評審與觀眾,雙雙獲得首屆臺北戲劇獎殊榮。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部作品皆為雙人演出,更加考驗演員之間的默契與實力。金士傑與卜學亮詮釋師生間的深厚情誼與人生對話,張稜與王為則將婚姻中微妙的情感起伏精準刻劃,成功呈現角色的豐富層次。果陀劇場秉持對藝術的堅持與熱愛,持續以高品質製作、精準選角與深入人心的故事感動觀眾,展現台灣劇場的格局與創作能量。此次在臺北戲劇獎首屆典禮上榮獲雙料冠軍,無疑是對其在舞台劇與音樂劇領域深厚實力與創作深度的最佳肯定。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卜學亮飾演米奇(左)金士傑飾演莫利教授(右))
在這榮耀的時刻,果陀劇場由衷感謝《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原著作者米契爾‧艾爾邦,以及《親愛的彼得先生》原著作者葉揚。因為有他們的文字,讓這兩部作品得以在舞台上觸碰人心最柔軟的角落。米契爾以動人筆觸寫下師生間深刻的生命對話,讓每一個觀看的人重新思考愛與告別的意義;葉揚則以細膩的情感描繪婚姻的幽微與真實,在每一段對白中流淌著人生的重量與溫柔。他們的創作是舞台的靈魂,是讓角色得以呼吸、讓觀眾深受感動的源頭,也是他們用故事為這個世界添了一盞燈,給予果陀劇場有機會將這份光與情,傳遞給每一位坐在劇場中的觀眾。
撼動人心的經典舞台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自2011年首演以來,歷經14年時光、完成共339場演出,今年3月底才剛以封箱演出暫別舞台,令人欣喜的是,僅數月後這部深受觀眾喜愛的作品,便在首屆臺北戲劇獎上再度受到矚目,由主演金士傑榮獲「最佳戲劇類男演員獎」,為這段漫長旅程劃下完美句點。這份殊榮不僅是對金士傑個人演技的肯定,更是對他主演的這部作品,以及果陀劇場多年耕耘的深情回應。劇場雖暫別,餘韻猶存,這段動人故事也將繼續在觀眾心中延續。
(《我在詐騙公司上班》演員張雅筑(左前)辰亞御(左後)王國讚(右前)楊奇煜(右後))
資深演員金士傑從事劇場演出已逾半世紀,首度以舞台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獲得台灣專屬表演藝術的獎項,現場感動滿溢。他難掩驚喜地說:「好不寫實,這是真的嗎?」隨即感性地分享:「感謝能夠在劇中飾演莫利教授,這位在生命最後階段與學生對話的老師,溫暖了許多人。每次踏上演出旅程,都像是與一位熱愛生命的老師約會一樣,充滿喜悅。」他動情回憶:「還記得第一次站上舞台演出的是一個『村民戊』,到如今飾演莫利教授,剛剛好50年。」這五十年間,他將自己的人生奉獻給劇場,也見證台灣表演藝術的發展與茁壯。金士傑特別感謝長年搭檔卜學亮、導演楊世彭,以及整齣戲的核心推手——果陀劇場,感激他們一路走來的支持與陪伴。《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不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舞台劇,更是一段跨越世代的生命啟示,陪伴無數觀眾走過人生的高低起伏,也成就了這段獨一無二、充滿生命能量的演出旅程。
(《親愛的彼得先生》張稜飾演葉揚(左)王為飾演彼得(右))
當金士傑名字被宣布的那一刻,現場所有入圍者與觀眾自發起立鼓掌,致上最高敬意。頒獎人劉冠廷與施名帥也被現場氛圍感動,雙雙跪地遞上獎座,場面溫馨感人,象徵著全體劇場人對這位老戲骨的敬佩與喝采。在感言的最後,金士傑轉換身份以一名觀眾的角度真摯地說道:「這五十年來,我看過好多好看的戲。」他由衷感謝台灣這片滋養無數表演藝術創作的沃土,也為自己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演出、被看見而深感幸運。這份榮耀不只是對他個人藝術生涯的肯定,更代表著整個世代對表演藝術的珍愛與傳承。
音樂劇《親愛的彼得先生》中的女主角張稜,以細膩深沉的演繹,在舞台上勾勒出一位理性與感性拉鋸之間、極富矛盾美感的女性角色。她以穩健的唱功、真摯的情感,巧妙地將角色內在的情緒轉化為舞台語言,讓觀眾在笑聲與心疼之間體會情感的複雜與真實,這份兼具技巧與靈魂的表現,贏得了首屆臺北戲劇獎「最佳音樂劇類女演員」的肯定。身為新科劇后的她,在得獎時以自信而感性的話語為所有劇場創作者發聲:「所有的創作者都在台灣這個劇場世界裡,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審美、自己最漂亮的那朵花。不論有沒有得獎,我都覺得我們走在一條非常正確、光明而值得驕傲的路上。」這段話不僅是對創作夥伴的致意,更是對整個劇場界無聲而堅定的祝福。
當晚,果陀劇場創意總監、同時也是台灣音樂劇重要推手的梁志民導演,亦以頒獎人身分現身典禮,他在台上語重心長地說:「如果你看過了(這些得獎作品),恭喜你;如果沒看過,當他們重演時,請記得要去看。」短短一句話,道盡劇場的真諦,觀眾的眼淚與掌聲,是創作的養分與推動前行的力量。
(《解憂雜貨店》演員葛丞(左)沈威年(中)林書函(右))
果陀劇場自1988年創立,37年始終堅持創作的初心,至今已累積近百部戲劇作品,無論是自製原創或精緻改編,其豐沛的創作能量與對劇場的熱情,將持續帶來動人的故事。而《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與《親愛的彼得先生》,正是改編作品中極具代表性的傑作,這份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透過首屆臺北戲劇獎的雙料獲獎再次被看見,不僅印證果陀對於戲劇品質與情感深度的堅持,也讓觀眾重新感受到戲劇的溫暖與厚實。
從《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到《親愛的彼得先生》,果陀劇場不僅展現創作團隊的轉譯功力,更讓觀眾在劇場中看見故事的全新生命。2025下半年將再度推出三部改編佳作──由印度經典電影改編的音樂喜劇《三個傻瓜》,以幽默詼諧與青春熱血,帶來思辨與歡笑交織的觀劇體驗,將於12/13、14在桃園歡喜加演,並於12/19至12/21登上國家戲劇院;改編自東野圭吾溫暖小說的《解憂雜貨店》,則將於8/22至9/7巡演台北與高雄,以跨世代的人情與希望,療癒每一顆需要安慰的心;而改編自台灣作家謝東霖同名漫畫作品的《我在詐騙公司上班》,也將於8/8至9/27巡演台北、高雄與台中。因為有謝東霖犀利又誠實的筆觸創作,這部充滿黑色幽默與社會觀察的漫畫作品,才有機會從原本存在於漫畫格子中的故事搬上舞台,轉化為一齣笑中帶淚、兼具娛樂性與批判性的原創音樂劇,也正是這樣具備深度與張力的原創文本,才讓改編得以真正發揮其力量。
The post 首屆臺北戲劇獎 果陀劇場左右開弓拿雙獎 first appeared on AMM 娛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