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佩昕 嘉義報導)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製播的文史藝術節目《小鎮故事多~節氣與民俗慶典的故事 》,介紹民雄大士爺祭。此祭源自乾隆年間,因常發生泉漳械鬥,雙方議和後商定於七月間為死者超度。但漳州與泉州人不願同時祭拜,又當時並無建廟,耆老乃以祭場為中心,住東側的庄眾以農曆七月一日起三天舉拜稱為「頂街大士爺普」的祭祀,住西側的庄眾以七月廿一日起三天舉行稱為「下街大士爺普」的祭祀,兩者統稱「大普」,各行其是。後來增加月底的小普,又稱「囝仔普」,是相傳大普時擺普渡祭品的孤棚傳出小孩子的嬉鬧與哭泣聲,一些小孩有被沖煞情形,法師認應另予祭祀,而定月底前一日為「小普」。頂街、中元、下街、小普供祀之紙紮物有別,擺置地點也不同,除下街外僅擺男堂、女室及觀音亭,小普的大士爺紙紮神像則是童稚臉。
民雄在普度期間,不論大小、長短,一定會下雨,在地人稱作「洗孤棚」,也因為這樣,周遭便有很多賣雨傘的攤商,大士爺文化祭也被戲稱為「民雄雨傘節」。在一百多年前的日本時代,有一年雨下得特別大,導致溪水暴漲,外地牛斗山(一說水牛厝)的信徒無法前來民雄街上參加普度祭典,便在溪旁擺案桌遙祭大士爺。就在第三落香結束時,出現了一位白髮老人,向他們討吃祭拜後的供品,外地的信徒心想:大士爺伯不會介意吧,便同意了這位老人的要求。沒想到這位白髮老人竟然胃口大開,開始大吃大喝桌上所有供品,就連在那個時代很珍貴的酒也喝的一滴不剩,等到眾人想阻止時,老人已經把所有佳餚下肚了。眾人生氣之餘,老人隨即消失不見,令人驚奇的是,桌上的酒菜供品竟然完好如初,只有燒雞的雞胗(一說雞翅)消失了,大家抬頭一看,猙獰威風、手執令旗的大士爺出現在天空上,微笑一下便消失了。大家才知道,原來大士爺因為感動,才化身成白髮老翁來領謝他們的盛情,也因為這個傳奇故事,才有了大士爺喜愛吃雞胗的傳說。
這篇文章 文化部《小鎮故事多~節氣與民俗慶典的故事 》介紹民雄大士爺祭 最早出現於 17news民生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