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登上月球了。」2023年8月,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主席索瑪納特(S. Somanath)的一句話,宣告印度正式躋身登月國家之列。現場掌聲與歡呼聲不僅代表科學的成就,更象徵一場文化上的勝利。
「印度登上月球了。」2023年8月,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主席索瑪納特(S. Somanath)的一句話,宣告印度正式躋身登月國家之列。現場掌聲與歡呼聲不僅代表科學的成就,更象徵一場文化上的勝利。

過去十年間,包含非洲多國在內,本文原刊於《對話》(The Conversation)。世界各地陸續成立新興太空計畫。印度、以色列等在1960至70年代並未參與太空競賽的國家,也已挑戰登月。隨著越來越多國家進入太空經濟,國際上開始出現一股「太空民主化」的呼聲,期盼更多元的參與者能共享太空資源。
《Space.com》報導,來自四個國家的研究團隊近日於《自然》(Nature)期刊發表論文指出,雖然太空發展日益多元,但若缺乏納入原住民族與非傳統參與者的機制,太空探索仍恐流於少數大國主導,難以實現真正公平的太空未來。
研究團隊強調,美國、歐盟與中國雖然長期主導太空發展,但新興國家、商業企業與非政府組織的加入,逐漸改變了過去「征服與佔有」的太空觀點,也帶來包容、公平與合作的新價值。
然而,不是每個國家的太空機構都站在同一個起跑點。美中兩國投入的經費遠超其他國家,不僅發射頻繁,也能率先制定衛星系統、登陸地點與資源開採的遊戲規則,其他國家只能跟著走。
有些國家投入太空,純為取得地位與話語權,寄望透過擁有衛星展現「軟實力」或「硬實力」。但實際上,現在連學生團體也能自主開發立方衛星(CubeSats),而部分研究指出,即使太空任務成功,也未必能為某些國家帶來真正的國際尊重,甚至可能導致外交關係受損,投入的成本往往高於回報。
延伸閱讀:
天雷劈出829公里!美國「怪獸閃電」破世界紀錄
太空門票2,800萬美元!藍色起源週末發射6人團體自由行
從恆星盤到DNA!17種複雜分子現蹤 揭宇宙生命演化鏈
愛因斯坦助攻!天文學家靠百年理論找出失落行星
在地面上,太空建設也非毫無爭議。研究指出,許多火箭測試與發射設施被設置於偏遠地區,但這些地點往往與原住民族擁有深厚土地連結,導致土地主權與使用權爭議層出不窮,例如澳洲西部的衝突案例。這些地區也往往曾經歷採礦與資源開發,如今又成為另一波人為改造的起點。
因此,研究呼籲未來在發展太空基礎設施時,應充分納入原住民的主張與觀點,否則不僅地球環境將受損,太空探索的初衷也將偏離。
全球已有部分行動正朝包容方向推進,例如「黑暗與寧靜天空」(Dark and Quiet Skies)運動,主張維持星空觀測環境不受光害與噪音影響,讓人類能與星辰對話。這類倡議強調「互惠」原則,認為只要參與者夠多,每個人都能從太空發展中受益。
儘管太空產業仍被視為「付費才能參與」的領域,但研究指出,只要有制度性互惠與支持機制,就算缺乏財力或基礎建設,也能讓資源較少的國家或組織找到參與的空間。
不過,隨著太空參與者愈來愈多,永續太空探索反而面臨更多挑戰。不論是政府或民間團體,若無法建立一致規範,未來火箭發射、資源開採與衛星部署等活動,恐將加劇太空垃圾問題,甚至損害月球、火星與其他星體的自然環境。
此外,太空衛星數量若不加以控管,將影響既有設備運作、星空觀測品質,甚至衝擊提供全球網路服務的衛星佈局,形成難以協調的利益衝突。
面對如此複雜局面,研究團隊提出核心問題——我們為何探索太空?這不只是「該不該去」的問題,更是「為什麼去」、「誰能參與」、「怎麼讓更多人參與」的問題。
他們指出,若採取快速開放、促進參與的「民主化」策略,將能讓更多國家、族群與團體共享太空發展成果。反之,若走保守路線,只讓大國壟斷太空資源,勢必會將開發中國家與原住民族排除在外。
即使是這支由地理、法律、政策與人類學專家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也對太空探索的價值與未來看法不盡相同。然而,他們一致認為,唯有納入更多觀點與聲音,才能找到更具合作性、永續性與人道價值的太空探索路徑。本文原刊於《對話》(The Conversation)。
資料來源:Space.com、The Conversation、Nature
這篇文章 太空民主化浪潮來襲 印度等新興國家打破大國壟斷 最早出現於 科技島-掌握科技新聞、科技職場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