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總署(NASA)火星探測車「好奇號」於7月24日拍攝到一塊約五公分寬、形似珊瑚的岩石「Paposo」,推測形成於火星濕潤期,礦物質水滲入岩縫沉積,經風力雕塑成枝狀結構。
美國太空總署(NASA)火星探測車「好奇號」於7月24日拍攝到一塊約五公分寬、形似珊瑚的岩石「Paposo」,推測形成於火星濕潤期,礦物質水滲入岩縫沉積,經風力雕塑成枝狀結構。

根據《Space.com》報導,自2012年登陸蓋爾隕石坑以來,「好奇號」已行駛超過35公里,研究火星岩層與土壤,發現火星古代曾有液態水、濃厚大氣及可能支持微生物生存的條件。儘管車輪磨損及機械問題持續發生,工程團隊以遠端修復與創新駕駛策略保持探測車運作。
延伸閱讀:
太空新風暴:研究首揭「太空颶風」威力 可擾亂GPS與地磁
NASA月球任務升級!挑戰未來超強車輪設計 獎金高達15萬美元
NASA擬啟動全新太空任務 力尋外星生命揭開宇宙謎題
太空民主化浪潮來襲 印度等新興國家打破大國壟斷
近期軟體升級使「好奇號」具備多工能力,完成每日任務後能提前進入休眠狀態,節省來自鈽元素衰變的核能電力,延長探測車的科學任務壽命。
負責此次升級的噴射推進實驗室工程師Reidar Larsen表示,探測車從早期的「謹慎監控」轉為「更具自主性」,可承擔更多責任。
「好奇號」由多用途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組(MMRTG)供電,鈽元素衰變導致能量逐漸減少,充電時間延長,每日可用電力減少。為節省能源,工程師將駕駛、拍照和資料傳輸任務合併執行,縮短每日運作時間,並使探測車任務完成後自動進入休眠,避免空轉耗能。
「好奇號」目前正探索蓋爾隕石坑內夏普山下坡的「盒狀結構」,該地貌推測由古老水活動形成。
NASA表示,透過軟體更新與精密維護,「好奇號」仍持續健康運作,並藉由新策略延長火星探索任務。
資料來源:Space.com
這篇文章 火星探測好奇號慶13年 珊瑚狀岩石成新發現焦點 最早出現於 科技島-掌握科技新聞、科技職場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