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專訪
臺師大國文系賴貴三教授於1996年暑期曾經下「定陵——明萬曆皇帝、皇后」地宮,2000年陽春,拜謁從高郵移遷至揚州的「天山漢墓」。
據他的文章所描述,「天山漢墓」原位於今高郵市送橋鎮的天山,自1979年5月起發掘,歷時2年;該墓為西漢時期廣陵厲王劉胥的墓葬,形制為「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是中國春秋時期至漢朝時的墓葬型制,和玉衣、梓宮、便房、外藏槨同為帝王規格陵墓的組成部分,使用者主要是皇帝及其妻妾、寵臣及諸侯國國王與王后,但經朝廷特賜,一些勛臣貴戚也可使用。
「天山漢墓」發掘後,整體遷移至揚州市區東北郊象鼻橋以東高岡,建為博物館,即揚州漢陵苑,又稱「揚州漢廣陵王墓博物館」。 「黃腸題湊」中的「黃腸」指黃心的柏木,「題」指題頭,即木材接近根部的一端,「湊」指向內聚合。「黃腸題湊」就是用黃心柏木在棺槨外壘疊起來,全部題頭向內。
例如西漢廣陵王劉胥的天山漢墓,其雖無類似馬王堆漢墓之葬品(已被盜多次),但葬制本身十分考究。到了東漢,黃腸石逐漸取代黃腸木,「黃腸題湊」逐漸絕跡。
當年,該博物館特別以早期盜墓者遺留下來的黃柏木,製作三百副黃柏木陪葬俑,我以300元人民幣購得一副,並購得複製的「廣陵王印」金印一方,現存於師大國文系八樓810研究室。
有興趣研究的學者,不妨前往參觀,互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