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劉己玄/高雄
大腸檢查出瘜肉、腫瘤,怎麼辦?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康瑞文表示,隨著內視鏡影像的進步,透過自然造口的檢查,有助於發現更多大腸瘜肉、腫瘤,進一步評估是否適合接受內視鏡切除。
康瑞文醫師,專長胃腸肝膽疾病大腸癌/瘜肉之篩檢與追蹤、內視鏡治療。
現任成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成大醫院健康與國際醫療中心主治醫師、成大醫院創新醫療科技中心成員。
康瑞文醫師指出,大腸癌大部分由良性的大腸瘜肉演變而來,隨著癌化的進展,癌細胞會從表淺的黏膜層往下侵犯到較深層的黏膜下層,接著便有機會隨著淋巴循環,轉移到附近的淋巴結,甚至遠端的器官。
康醫師指出,早在106年衛福部國健署就公布「2014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大腸癌繼續蟬聯國人發生率最高的癌症,隨著大腸癌篩檢的推廣,發現越來越多的早期大腸癌及癌前病變(即大腸瘜肉)。根據成大醫院大腸直腸癌團隊的研究,能夠早期診斷的大腸癌,與正常人相比,並沒有壽命上的損失,醫療花費也與一般人沒有差異。 因此,如何診斷及治療大腸瘜肉、腫瘤,就變得十分重要。
康瑞文醫師指出,癌症連續32年蟬連十大死因之首,很重要的因素在於沒有早期發現。以發病人數最多的腸胃癌而言,早期發現的病灶可以從肛門或食道就將腫瘤移除,連傷口都沒有。
康瑞文醫師表示,傳統切除大腸瘜肉、腫瘤,先在黏膜下層注射溶液將病灶隆起後,用電刀線圈將病灶處套住後通電切除,通常對小於2公分的病灶可做一次性的完整切除,2公分以上的病灶則會因無法做一次性的完整切除,碰到局部復發的問題或病理判讀上的困難。
康瑞文醫師表示,為克服上述難題,現在發展出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便能將整個病灶完整地剝離。此一技術應用在大腸瘜肉、腫瘤切除外,也應用在早期食道及胃部病灶的切除,成大醫院引進此項技術,已有超過百名早期腸胃道腫瘤病人,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的治療,成效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