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陶泰山編輯
中新社報導,2024年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龍年,龍文化相關議題頗受關注。在考古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建業看來,中華龍文化的實質是敬天法祖,即對上天、天道或自然界、自然規律的敬畏,對祖宗基業道統的繼承效法,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
韓建業在龍年新春之際表示,龍的形象及觀念從七八千年前延續至今,集中體現出中華文明的多個突出特性:龍圖騰從史前和歷史時期不間斷傳承到現在,體現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龍崇拜常和天文學、觀象授時連在一起,體現突出的創新性;龍形象和觀念遍布中華大地,在全國各地大同小異,體現突出的統一和包容性;中華龍與天地聖人等神聖事物緊密聯繫,與噴火的惡龍有天壤之別,體現突出的和平性。
他從考古視角解讀說,中國最早的龍形象,是7000多年前湖南洪江高廟白陶上和遼寧阜新他尺西溝石牌上的大口獠牙龍,以及阜新查海的長近20米的石塊壘砌的龍。距今6000多年的龍形象,以河南濮陽西水坡的類似揚子鱷的蚌塑龍最為引人注目。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流行各種魚紋,在古人心目中有可能象徵龍,趙寶溝文化陶尊上也有龍形象。距今5000多年,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出土有玉龍,甘肅武山、甘谷等地陶瓶上的鯢魚紋可能也是一種龍形象。良渚文化玉琮等流行的所謂神人獸面紋,實際是神人乘龍升天的神人神龍紋。
報導指出,距今4000多年的夏代前後,山西陶寺、陝西石峁、湖北石家河、河南新砦等遺址均見有龍形象。距今3800年進入夏代晚期,直至商周以後,考古發現的龍形象更多,商周時期青铜器上的所谓饕餮纹,有不少就是變化了的龍形象。
韓建業指出,高廟遺址、他尺西溝遺址這兩處龍形象的考古發現,說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在南到湖南、北到遼西的廣大地區,可能已廣泛出現對上天和龍的崇敬信仰,是中國早期存在「一元」宇宙觀的重要物證。
並強調,龍在中華上古先民信仰中是能溝通天地的神聖物象,雖常以某幾種動物形態融合呈現,但不能簡單理解為是一種動物。在中國有許多與龍相關的傳說,孔子也曾將他所敬仰的老子比喻為龍。正因為華人自認是龍子龍孫,所以是龍的傳人。
韓建業說,今天我們應加強對和龍文化有關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深入發掘解讀龍文化內涵,理清其發展演變脈絡,繼承龍文化所包含的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以及敬天法祖等文化基因,讓中華民族像龍一樣起飛在四海九天。
圖:「龍」字在甲骨文(左上)、金文(右上)、篆書(左中)、繁體(右中)、日本新字體(左下)和簡體(右下)中的字樣。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