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 -戴貴立/大陸連線報導
傳統中式食療分析馬肉,氣味 辛、苦、冷、有毒。 馬肉在煮或炒會有泡沫產生,且會發出一般人不習慣味道,因此有很多人不喜歡馬肉。加上馬的數目並不多,平日戰備需要,運輸重要,馬即使戰場圍城也禁止屠宰,牠算不上一般人的肉類,然而檢驗肉類標準來看,馬肉的品質比雞肉或牛肉,含有更高價的蛋白質。
食療作用方面,主治 除熱,下氣,長筋骨,強腰脊,治寒熱痿痹。煮汁,洗治頭瘡白禿及豌豆瘡毒。馬肉味甘、酸,性寒,入肝、脾二經;馬肉還有補中益氣,補血,滋補肝腎,強筋健骨之功效。
營養分析 1. 馬肉含有豐富蛋白質、維生素及鈣、磷、鐵、鎂、鋅、硒等礦物質,具有恢復肝臟機能並有防止貧血,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動脈硬化,增強人體免疫力的效果; 2. 馬肉脂肪的質量優於牛、羊、豬的脂肪,馬肉脂肪近似於植物油,其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可溶解掉膽固醇,使其不能在血管壁上沉積,對預防動脈硬化有特殊作用。
馬肉火鍋可使身體暖和,搭配的食材以促進消化纖維質含量頗多的蘑菇、牛蒡及具有獨特香味的茼蒿,並且適當加入薑汁來調味,如此即可將馬肉的腥味去除。馬肉宜以清水漂洗乾淨,除盡血水後煮熟食用,不宜炒食。
古書有關馬肉的記載,文獻中有稱馬肉有毒,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記載:「食馬肉中毒者,飲蘆菔汁,食杏仁可解。」《隨息居飲食譜》亦云:「馬肉辛苦冷,有毒,食杏仁或蘆根汁解之。其肝,食之殺人。」 《日華子本草》:馬肉只堪煮食.餘食難消,漬以清水,搦洗血盡,乃煮,不然則毒不出,患疔腫。唐.盂詵:「同薑食,生氣嗽,同豬肉食,成霍亂。」《千金食治》:「下利者,食馬肉必加劇。」《食療本草》:患瘡人切不得食,加增難瘥。《日華子本草》:馬肉忌蒼耳、生薑。 哈薩克牧民將新鮮馬肉切條晾乾,用以過冬儲存。馬肉乾也是哈薩克族的一種風味食品。關內比較常食用是五香驢肉或是驢肉乾。 《雷公炮炙論》:「馬自死,肉不可食。五月勿食,傷神。」《千金.食治》:「下利者,食馬肉必加劇。」「諸食馬肉心煩悶者,飲以美酒則解,白酒則劇。」《食療本草》:「不與倉米同食,必卒得惡,十有九死,不與姜同食,生氣嗽。其肉多著浸洗,方煮得爛熟,兼去血盡,始可煮炙,肥者亦然,不爾毒不出。」「患瘡人切不得食,加增難瘥。」《本草拾遺》:「婦人懷妊不得食馬。」《飲食須知》:「妊婦食之,令子過月難產。乳婦食之,令子疳瘦。食馬肉毒發而心悶者,飲蘆根汁,或嚼杏仁或煎甘草湯解之。」
在廣西教書的台灣某教授發現,大陸餐館就直接寫「馬排專賣店」意者上門,無需作假,打著牛排賣馬肉。相對之下,人家正正當當賣馬肉,台灣最近比較少風聞馬肉(賽馬淘汰的馬)冒充牛肉售的傳言。
台灣40年前南部就有傳聞,馬場老病死馬,怪手開挖埋葬馬要處理費,就有某人省錢,找屠宰牛的販子開車運走。那個時間點,就有人提醒「最近不要吃牛肉」,這個事件某報李姓記者質疑並報導。嫌疑人說是死馬火化了,被要求提出火化收據,他卻提不出來。
兩岸在市面上能買得到各種牛羊豬等肉類,回家料理一番,但卻很難看到「馬肉」,但相較之下,馬肉卻最健康。有知情人分析,歸納出2大重點:「經濟因素」和「情感成分」。 大家常常吃得到的牲畜肉品,多半是牛羊豬雞魚,但生活中「馬」也很常見,馬肉脂肪量低,蛋白質含量卻很高,還富含大量omega-3脂肪酸,是人體非常需要的營樣物質之一。
從生物學角度看,馬肉應該是要大受歡迎的肉類,但平日卻不太有機會在餐廳菜單中看到。日本生馬肉片,國內不足,國外進口。他們把馬肉稱呼「櫻肉」,十分美的名詞。 馬和牛羊豬比起來,肌肉較發達,所以不能高效地將食物轉化成肉,餵食200公斤的草能有2公斤的牛羊豬肉,但馬只會長1公斤的肉,經濟效益非常低,成本又相對高。
另一個原因就是和人類的情感,古代人飼養馬主要都是有其他用途,並非養來宰殺當糧食,像是要靠馬運送貨物、當交通工具;因此就算馬變成老馬,飼主也不太會將牠們宰殺當食物,畢竟彼此間早就有感情。戰馬更是嚴格控管,鞍傷,飼養人要賠償,遑論馬匹死亡。
有些國家是直接禁止食用馬肉,像是美國就有明文規定,禁止買賣食用馬肉。在2013年,美國曾爆出牛肉參雜馬肉販賣,造成民眾出面抗議的風波。美國愛馬人士更多。至於中國邊疆各族,食用馬肉,不是普遍,但是偶爾會有。南寧見到馬肉馬排館,還真的是「貨真價實又實至名歸」。
圖片提供:蔡菁芝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