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專題
侘ㄔㄚˋ寂(日語:侘び寂び Wabi-sabi)是一種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傳統日本美學。侘寂的美,有時被描述爲不完美、不恆常、不完全的。
此概念源於佛教的三法印,即無常、苦、空。其特徵包括不對稱,粗糙或不規則,簡單,經濟,低調,親密和展現自然的完整性。 侘寂美學是日本傳統美學中最顯著的特點,它在日本的審美價值中的地位,大致相當於希臘對於美和完善的理想在西方的地位。
侘寂接受生活是複雜的,但崇尚簡單。它承認三個簡單的事實:沒有什麼能長存,沒有什麼是完成的,沒有什麼是完美的。接受這三樣事實,就能接受滿足是一種成熟的快樂。
如果一個物體可以在我們內心帶來寧靜的憂鬱和精神嚮往的感覺,那麼它可以說是「侘寂」。 日本的戶倉恆信主張將「侘」視為「問如何(How)的對象,而非問什麼(What)」的概念。於是在美學範疇裡,將不完全與完全的顛覆過程之中,認識主體逐漸產生「侘」的美意識,而「侘」未必存在於外在世界。
例如,能夠體現「侘」空間,如「茶禪一味」一詞,以茶人所建作的「小間茶室」作為代表。在不到兩坪的極小空間裡,茶人佈下顛覆舊與新、劣與優等相對概念的契機。 鈴木大拙解釋「侘」的意義是「簡樸」、「非時尚」,不依賴世間諸法(如財富、權力、名譽),但內心體驗到最高的價值。
千利休孫千宗旦說知「侘」者離貪、暴力、憤怒、怠惰、不安和愚痴,與佛教的戒波羅蜜相應。
當我們停下匆忙的腳步,仔細聆聽周圍的聲音,用心感覺周遭自然變化,或許你開始會感受到四季變遷,萬物微小的變化,開始發現生活中細膩精緻的美好,逐漸愛上寧靜而踏實的生活。
既然侘寂是一種以接受不完美為核心的日式美學,講求欣賞世間萬物短暫、缺陷、簡陋和樸素的美感,懂得欣賞物質本身微妙顏色和紋理,以及接受大自然變化的力量。 樹枝被風吹彎的枝幹、在牆角長出的青苔都是大地賦予我們的美感,藉由這樣的觀點去欣賞所有創作,甚至運用在生活和空間上,創造出能讓內心感到寧靜樸實的氛圍;而這概念意外地與西方對於理想美感的追求不謀而合,所以在許多地中海室內風格中也可見許多相似元素。
「自在理想主義」,是林章湖教授在北藝大教學相長的環境中,經營出書畫創作的美學境界。他認為,營造樸質自然的侘寂風格的同時,也要符合當代精神。 從傳統邁向現代,筆墨當隨時代,若無「時代精神」之體認,遑論創作。
因此他鍛煉自己獨特創作「心法」,真放精微具現於作品,使內在靈性與筆墨交融一體,以揮灑不同的水墨主題。林章湖主張「藝術當隨時代,從傳統借力使力」,從最近林教授這幅作品,看出這兩個字,也隱約看出畫中隱喻意境。日式小空間風格,其實拘束了文字詮釋力道,林教授的書法,畫藝融和,讓人仔細欣賞之餘,悟出若干門道,不禁拍案驚起,暗暗叫絕!
圖片:陶藝家鄭水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