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陳金聲/嘉義
時潮日新月異,農田風情也變化萬端,早期春耕與秋收時節,農家在田地插的「土地公枴」,現在己經非常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旗海,作用也大不相同,用心看農村景觀,別具風情。
土地公枴,顧名思義,就是早期的農家,感念土地公長年保佑農作免受蟲害,五穀豐登,但認為土地公己經年邁,行動不便,所以體貼地作了一支枴杖給祂扙柱而行,確保祂在巡視田地時的安全,不致於跌倒。
這支枴杖,都插在農田進出路口的「田頭」,有點像招牌豎在店前的概念。它除了感謝土地公之外,還有另一層的意義,就是告知農地附近的「妖魔鬼怪」,這裡是土地公的管轄區,不能隨便侵入破壞農作的生長影響收成,否則絕不寬待。
土地公枴的材質不一,早期都是用竹竿,有些就地取材取一截「竹枝」。為何用竹材做枴杖,是因為竹子堅硬又耐久,農家去插時,如果土質太硬,還可以用鋤頭或磚頭由上往下敲,插深一點才不會隨風而倒。枴杖豎愈久,代表對土地公的敬謝更長長久久。
人類的任何習俗流傳久了之後,都難免變調,後來有些農家改用黃麻桿,黃麻桿無法像竹竿插得很深,而且易濫易斷,有時插不到一個月就倒下,這個時候,土地公就沒枴杖可以拐柱而「巡田」囉。
竹竿及黃麻桿之後,農家再推陳出新,隨手在蔗田砍一截甘蔗作為「土地公枴」。甘蔗是用來製糖及食用的,沒想到卻被農家用來當土地公的枴杖,農家敬意到了,但不知土地公用不用得習慣。
用甘蔗做土地公枴,很有趣,因為甘蔗插入土後,會冒新芽,愈長愈大,土地公枴又轉身變回原來的甘蔗。所以,常會出現有些農田的農作物,明明是稻子或玉米,結果「田頭」卻長了一大簇的甘蔗。
農家敬重土地公,不只是給一支枴杖而己,都會在枴杖上端,將竹竿或甘蔗枝剖開約十公分,然後再將要送給土地公的金紙夾在上方,有些還會再加上三支清香。有些還會準備一些香腸、水果、牲禮等供品到場,燒金紙敬拜。
插土地公枴,工事不大,農家太忙,多數派小孩出公差,少數由大人御駕親征或帶小孩隨行,讓小孩知道自家田地的所在,順便教化小孩敬重土地公。
早期的農家,生活清苦,年頭到年尾,難得有水果及香腸等供品可享用,所以,到了插土地公枴的時節,小孩最愛跟班或奉命出公差了。因為有額外的口福,一路跟到底插完拜完之後,回途就可邊走邊吃供品了。
有些小孩甚至趁最後一「站」燒金紙之際,當場起灶烤香腸。這對當年的農家小孩而言,可說是千載難逢、天上掉下來的的一頓「大餐」。
義竹鄉東後寮村旅外的農家子弟柯達衛,回想起小時候趁插土地公枴之機會,在田間燒金紙或就地拾柴枝起爐灶烤香腸的畫面,至今還回味無窮。
當年的農家,多子多孫,人丁旺盛,有些大農,田地多,分散各地,家長於是分派任務,均分每個小孩負責插土地公枴,那個年代,土地未經重劃,沒有農路,只能走窄小的田埂,無法騎車,徒步辛苦,但有供品可吃,小孩接到任務,高興得走那列飛,使命必達。
有些農家還特別叮嚀出任務的小孩,插土地公枴時,一定記得雙掌合十,口中呼請「土地公,請您中午我家來做客,吃大餐」。實際上,當天家中有沒特別為土地公備供品,外人也不得而知,口說無憑,但至少「意思到了」。
插土地公枴的傳統習俗,始自那個朝代,很難考證,但在當年視同律令,沒有農家敢抗拒。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及農村人口老化、少子化及年輕人外流等型態的改變,大約在一、二十年間,己經很少再看見有農家插土地公枴了。面對這樣的移風易俗,不知土地公有沒有不同的感受?
現今的農田,不插土地公枴後,改插各式各樣的旗幟,候選人的旗幟、賣瓜果的旗幟,甚至連宮廟活動使用的「令旗」等等,插滿田間,旗海飄揚,形成另類景觀,更添農村風情。
這些「新興的旗幟」,都不是用來敬拜土地公的,而是全部用來「趕鳥」的。現今的農家不會再做稻草人,用它趕鳥的年代己經走入歷史,偷吃稻穀等農作的麻雀及斑鳩,與時進化,「鳥都不鳥你」。你插你的,飄你的,恁八照吃。
農家改派「選舉旗」、「瓜果旗」及「宮廟旗」上陣,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如果麻雀及斑鳩連旗幟都怕,那不餓死在田間才怪?
插土地公枴的習俗,在台灣不一而足,南部通常都是在中秋節前後為之,有人說中秋節是「土地公生日」,所以選擇在這個時節插之,這個時節也是農作秋收時節,感謝土地公讓農作豐收,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文獻載明「土地之祭,每歲以仲春二日、中秋望日。」指土地公實際上享有一年二祭之「福利」,一次是在農曆二月二日,一次在中秋節。因此,有些地區的農家在農曆二月二日這天,也會到田間插土地公枴。
農曆二月的時節,象徵「春耕」,台灣農家相信有拜有保庇,春天播種時祈求土地公保佑農作秋天豐收,這是可想像。
北部地區的農家,甚至還會在端午節追加一次插土地公枴。這在中南部很少見,北部農家何以如此,不得而知,也許是想誠意一點,請土地公也吃吃人間肉粽吧!
在台灣的山林中,有一種天然植物被稱為「土地公拐」,其實它叫「閉鞘薑」,高約一公尺,莖部彎彎的,狀似高爾夫球竿,也像一根枴杖,但它長得滿山滿谷,恐怕不宜把它也列為「土地公枴」,不然土地公枴杖之多,豈不成為「眾神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