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辜士陞/嘉義
每年農曆七月,嘉義縣東石鄉沿海村落的居民都會在宅前掛﹁燈篙﹂,為﹁好兄弟﹂點燈照路 祈求家人平安。入夜後,各村落街道可見﹁普渡燈﹂,成為獨特的傳統習俗。
農曆7月,走進嘉義縣東石鄉的沿海村落,街道上呈現一股奇特的氛圍,家家戶戶門口前都掛著一個紅色的燈箱,旁邊還插上竹子和芝麻的枝條,甚至綁上金紙,而這些東西都是給好兄弟用的。
據老一輩的東石鄉民說,這種小燈篙又稱普渡燈,先人遷移台灣後,每年農曆七月沿用這項習俗。普渡燈的製作方式很簡單,先將麻梗、綠竹、紙錢依序綁在宅前的電線竿或自行豎立的木竿,然後套上斗竺:下方則放置油燈,入夜後。家家戶戶會燈燃油燈,為﹁好兄弟﹂照明引路。據傳,這項習俗不僅可以保佑家人平安,還具祈福作用,包括塭港、三家、永屯、東石、型厝、猿村等靠海村落都有。
對民俗風俗有研究的嘉義區漁會推廣部主任吳純裕說,東石沿海村落居民大多捕魚為生,海上作業風險大,發生船難造成家庭破碎,大家敬畏鬼魂,各村廟宇大多燒王船,祈求風調雨順;農曆七月則在自家門前、屋簷下豎立或繫上普度燈,敬畏好兄弟。
村民說,普度燈材料有斗笠、燈泡、竹子、芝麻桿與簡易插香座等,黑芝麻梗代表五穀豐收,綠竹有避邪作用,斗笠保護油燈不被風雨吹雨淋,現在改為電燈,但仍會為電燈戴上斗笠,還有人綁食物或銅錢,讓好兄弟有東西吃及零用錢花用。
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使用油燈的情形愈來愈少見.村民多半以電燈泡替代,但由於電泡若遇到下雨,同樣會燒掉或破裂,斗笠因此延用至今。
村民表示,除家家戶戶掛小燈篙,各村大廟也會自行豎立大燈篙,﹁好兄弟﹂可以分辨方向便利覓食,因此入夜後可以在東石沿海大小村落看到,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