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雲/台北
現任月眉國小校長的鄭秀津,擔任校長邁入第19個年頭,已歷任4個學校的校長。她透過對學校資源的盤點、確定每個學校應該以何種方式來發展,不管是在過去任職的龍眼國小、菁埔國小、東榮國小,或是去年甫到職的月眉國小,她都致力於打造一個適合學生成長的環境。
對鄭秀津來說,辦學核心在於理解在地元素,包括學生與家長的能力、想法與社經地位,並須盤點所有資源,如人力、物力、財力、歷史等,才能進行在地化的經營。不僅是在月眉國小如此,在過去任職的學校,這同樣是她秉持的理念與方向。94年,鄭秀津開始在梅山鄉龍眼國小擔任校長,她認為,必須讓孩子有在地化的學習體驗。因龍眼國小是產茶區的山區學校,家長多從事茶葉或種植檳榔,所以她開展出生態、茶葉等課程。後來她轉任民雄鄉菁埔國小校長,同樣以在地資源為出發點。她發現當地學生家長主要種植美濃瓜、稻米和甘蜜(番茄),於是定調了「濃情蜜意」的口號,並開展相應的課程。
到了104年,鄭秀津又到了民雄鄉東榮國小。在東榮國小,鄭秀津開始調整校本課程。原本東榮的校本課程是民雄大士爺,大士爺是民雄鄉的信仰中心,但這課程對學生沒有吸引力,家長也對此方向不認同。
經鄭秀津盤點,她發現學校有同仁對科技相當感興趣,決定以科技為主要發展方向。東榮國小打出「科技東榮、與眾不同」的口號,並從105年開始自己撰寫科技課程,108年,東榮國小一到六年級科技課程全部上路。在這過程中,東榮學生人數逐漸增加,從108年開始每年增加兩班,直至她交接給下一任校長時,學校已擴充至21班。
鄭秀津認為,校長就是一個學校經營的CEO,經營學校就如同經營公司,而學校的產品是教育。為規劃出適合的產品,每到一個學校,鄭秀津都會仔細盤點資源,研究學校歷史、特色、物產,以及老師和學生的特質。但在決定方向後,學校如何朝著目標前進,這也是校長必須面對的挑戰之一。
東榮國小為了發展科技,1到6年級課程都須由老師自行撰寫。鄭秀津也承認,東榮老師原本對科技不熟,全臺灣懂科技、能撰寫課程的教師有限,基本上只有本科系出身的老師才有可能。鄭秀津指出,當教師有了方向,校長的工作就是要幫忙將認知的東西轉變成系統技能,甚至提升到一種情感。「校長必須要把老師現在缺的東西,一個一個補起來,當技能已經夠了,再來就是要補情感的東西,那情感可以從哪裡來、誰可以來幫忙補,校長就是要去做這個媒介、管道與安排。」
為了做到上面這點,校長必須觀察並理解學校之外的環境,誰可以協助到老師。鄭秀津說,校長必須對外部資源有充足的認識與瞭解,所以對於外部環境,校長必須不斷的拓展跟經營。例如東榮的老師對課程不熟,校長就必須找課程的專家;對科技不熟,校長就必須發展科技的社群。
鄭秀津覺得,校長重點在對教育趨勢的掌握,且必須一直是一個學習者,保持前瞻性,才能夠瞭解老師、學生、家長、教育趨勢、資源等各個面向。鄭秀津強調,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條件和特點,透過表現出對學校、孩子的熱愛,讓家長和孩子們都可以感受得到,經營上也會比較有人情味。
此外,未來性也是非常重要,如東榮1到6年級課程,呈現螺旋式的發展,在東榮讀了6年,學童是可以做機器人認證的;鄭秀津說,家長們要的就是一種未來性,只要覺得孩童有希望,就會更支持學校的決策,進而能順利推動學校的發展方向。
「月眉就是四個主軸,樂力月眉I創e,透過這四個軌道的課程,我們可以給孩子很不一樣的發展。」這是鄭秀津校長對於月眉國小未來發展的簡要描述。
圖/鄭秀津在東榮國小擔任校長期間,努力推動科學技育,為偏鄉孩子拓展更寬廣的學習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