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至文/高雄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第20期「海洋漫波」季刊今(29)日出刊!本期將分享國際的海龜保育研究成果以及海龜所面臨的人類活動威脅,並以案例分享帶領讀者探索公民科學家養成計畫在海洋保育中的關鍵作用,透過參與者回報的資料,充實海洋生態系統研究資料庫。有興趣的民眾可至政府出版品展售通路(「五南文化廣場網路書店」及「國家網路書店」)購買,或至海保署官方網站(https://www.oca.gov.tw/海洋保育教育>海洋保育教育出版品>海洋保育季刊)閱覽。
海保署表示,本期「國際廣角鏡」篇章,邀請海龜點點名共同發起人馮加伶小姐分享到泰國芭堤雅參加第42屆國際海龜年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海龜研究者、學生和保育工作者,共同分享研究成果、擴展合作交流的心得;「熱門新議題」則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洪崇航介紹2015年創立的eBird臺灣入口網站,eBird Taiwan是賞鳥人的記錄工具,同時也是科學研究與保育工作所需的重要資訊來源。
海保署進一步介紹「焦點報導」篇章邀請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邱郁文說明海保署推動的海洋公民科學家養成計畫,是如何透過公民科學家的力量解決各面向的海洋保育問題;接著由澄洋環境顧問有限公司執行長顏寧分享基隆的監測團隊如何通過標識,追蹤研究瘤珠螺生長與遷徙,以及雲林當地船長與科學家追蹤龍紋鱝物種的棲息地與行為模式;多羅滿賞鯨公司總經理呂世明則介紹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以招募海洋觀察員記錄鯨豚活動,建立東臺灣海域鯨豚聲紋資料庫,這些計畫不僅增進了科學知識,同時也為海洋保育行動提供寶貴資訊及經驗。
最後由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江欣潔漫談iOcean垂釣回報系統的重要性,透過iOcean系統釣友上傳釣獲魚種、數量、地點及其他相關資訊,有助於豐富臺灣海域的垂釣資料庫;而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施習德則介紹蘭嶼的陸蟹多樣性及其生態角色,以及目前面臨的保育挑戰;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陳勇輝等人則指出,海龜終生以汪洋大海為家,卻身處在漁業傷害、船隻碰撞、垃圾污染及水溫變化等危機下,而當前減少海龜受傷擱淺與生存挑戰的關鍵,在於人們是否願意負起保護海龜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