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至文/高雄
為促進用海智慧、造舟技藝與航海力的傳承與提升,海洋委員會吹響「復振航海文化力」的號角,邀請公私各界一起為海洋文化扎根而努力。臺東縣蘭嶼鄉朗島社區發展協會透過「再划大船:造舟航海獵魚去」計畫,以蘭嶼的山、海為教室,攜手老、中、青世代,從造舟、航行到捕撈,重新喚醒拼板舟所乘載的知識、記憶與技藝。今(13)日舉辦的「傳統魚鉤釣maneyreng」活動,讓拼板舟再度動起來,重現划進太平洋、追風捕魚的豪氣干雲!
海洋委員會今(113)年啟動以「船」為載體、「出航」為核心架構的「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為促進各界響應,除透過「促進地方政府推動海洋事務」從海洋藝文活動與海岸聚落發展的角度切入,亦藉由「海洋文化領航計畫」與「海洋文化老照片、老影片影像展徵集及展覽計畫」徵集民間團體、學校與社教機構參與海洋文化的影像紀錄、知識建構與技藝傳承實踐。
海洋委員會表示,海洋是通往世界的道路,舟船是海洋文化重要的載體,舟船航行蘊含海洋文化軌跡,若要持續驅動國人向海洋發展,知海、近海、進海,就必須從傳承做起,從生活中實踐。臺東縣蘭嶼鄉朗島社區發展協會以部落的拼板舟為龍骨,構築起達悟族人從生活美學、宗族情感、傳統知識、造舟技藝、海洋信仰、漁耕並濟到歌謠文學的島嶼世界,所造的不只是一艘十人大舟,更是連結過去與現在,橫跨世代與情感的紐帶。
臺東縣蘭嶼鄉朗島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謝明智表示,對於達悟族人而言,飛魚的捕撈是雙船圍網,傳統上至少須二艘拼板舟的作業才算完整;但蘭嶼朗島部落自從民國80年代後,已超過20年未見這樣的傳統漁法,因此今年6月8日的「飛魚季划大船:兩大船圍捕飛魚」別具意義。部落族人將舟船划進大海,雙船同心協力張開圍網,再由族人下海驅趕魚群,直到完成捕撈作業。
今(13)日的傳統魚鉤釣則是另一種捕魚技巧,這種漁法沒有釣竿,而是划著船,用手做的魚線,以八腳魚為餌(小章魚vaziwan),在海上捕捉底棲魚類,這考驗著族人對海流的掌握及對漁場的認識。這些漁法並不容易,若無傳統知識與經驗的累積,是很難成功讓魚「吊線上鉤」的。
Sira do liaod船主暨漁團團長郭和平表示,身體力行是傳承達悟族造舟技藝與航海智慧不可或缺的環節,他自小與父親一同上山取材,很多知識都是先用眼睛學,隨著歲月增長慢慢領悟,比如辨識樹材、船板塑形與削磨船身,都須長期累積知識及經驗。
海洋委員會表示,在蘭嶼朗島部落,圍繞著拼板舟製作、祭儀與捕撈的各項工作,均串聯著老、中、青三個世代。從去年開始的拼板舟選材製作,今年下水前的吟唱祝福,3月19日舉辦的下水試航儀式, 6月8日舉行日間的合作捕飛魚活動,都是經過世代分工,由整個部落齊心協力完成的,透過這樣的行動,讓部落的年輕世代從做中學,承襲族群的海洋文化。7月13日以拼板舟下水航行手釣底棲魚的活動,目的便是透過實戰經驗,將乘載著原住民祖先智慧與永續共好的傳統漁法,以鮮活的生命力傳承下去。
擔任本計畫行政顧問的國立臺東大學簡齊儒教授表示,本次所造的拼板舟是部落公船,也就是俗稱的白船。結合朗島部落新建的拼板舟,並且邀請傳統漁團的大船師傅,前來指導,號召更多年輕人投入傳統的造舟技術,造舟過程部落青年親身了解斧頭的施力點、船材的選擇、祈語的意涵,自然傳承傳統知識與技藝,凝聚漁團力量,落實達悟族人的文化復振。
為推展「復振航海文化力」,海洋委員會目前正舉辦「海洋委員會海洋文化獎」推薦提名,期能從人出發,發掘在相關領域默默耕耘的人們,樹立海洋文化維護、保存及發揚之重要典範,從海與文化交疊的視野中,以人為本,建構出臺灣的主體性。歡迎國內相關機關(構)、文化藝術法人及團體踴躍推薦傑出人士參與。參選規定及推薦報名書表,可至海洋委員會官方網站/最新公告(https://reurl.cc/WxMb79)下載。
海洋委員會以「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創新從人文的視角,縮短國人與海的距離,藉由傳統知識、工藝技術、海域歷史空間重塑到航海實踐,引領國人重新發現自己的海洋,找回先民向海發展的自信。期待未來能夠有更多的社群與團體效法,共襄盛舉,一起投入海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累積國人海洋文化底蘊,推動向海發展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