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專題
員林三春森林馬場正在進行的一場騎馬體驗活動,主要是配合教育部推行「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實踐計畫」,推廣社區老人的馬術治療為主題,這次以老人長者失憶相關課題為主的活動。
目前還需要更多努力,進一步落實醫治效果。 「馬術治療」是把馬作為輔助工具的治療方式,馬術心理療法的重點不在於馬術運動,而是通過各類與馬匹的接觸,幫助失能或是失智的長者,接觸和感知到外面的世界,發展非言語的溝通。
非語言溝通,大動物以馬匹為「載體」,寵物貓狗等小動物也有實際案例。亞洲大學彭嘉康副教授指出,非語言溝通,幫助長者脫離失憶,或是改善孩童自閉,經醫學以及實證考察證明,有一定效果,想進一步說明,我們不妨以馬和狗做比較。 依照獸醫身分醫治狗,以及彭老師自己養狗經驗,甚至長年香港養狗醫狗,還曾經在澳洲訓練運動競技馬匹,國外操作的經驗,讓彭嘉康發現,馬與狗在都有「階級」,觀察其行為可以發現,狗的群體社會不同,狗霸道,弄清楚誰是老大之後,階級森嚴。
馬會尊重老大,但是馬與馬之間更會彼此尊重。馬與馬如此,領袖馬與人也是如此。 馬場出現一批長者,聽說某比賽馬是得獎的好馬,便好奇靠近,試圖撫摸馬匹察覺馬上閃躲,不願被騷擾。
彭老師解釋,這是因為馬認為摸牠的人不友善,不懂尊重,這種不合作,讓一些老人生氣說:「這馬好驕傲!」 在彭老師對馬匹行為的了解,直言:「他們冒失才是馬匹不靠近人的主要原因。馬要緩慢靠近,要取得信賴,」換句話說,就是友善與尊重。
彭老師一旁耐心等待,保持人馬距離,不向前也不後退。這匹「驕傲的馬」好奇又氣定神閒走向彭老師,輕輕嗅,鼻子輕觸人。 馬每天都有脾氣,跟人很像,你要交這個朋友,多了解馬體行為,容忍或是理解牠的脾氣,要讓馬收到訊息是你尊重牠。
所以條件夠,訓練有素的馬,騎乘時身體的扶助,馬可以收到訊號,選手不用鞭打,策騎時,挑戰障礙,用無聲的語言溝通。當你溫和類似說:「你可以的!」馬似乎無聲用低頻回應:「好,我試試看。」選手與馬匹有時就是保持互相信任又彼此激勵,讓有榮譽與好勝心的馬,自己來表示要不要配合。
馬術治療實踐多年的王挽華,這方面專業書籍已經出版,他以動物輔助心理治療的專業,長期從事馬術治療之後,歸結出總結:「馬匹是能夠打開個案心靈的鑰匙,馬輔助心理治療不只透過馬術,事實上還需要協助患者與馬建立互信才有的醫療效果。」
多年前,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職能治療系教授彼得斯(Caitlin Peters)發表的一篇論文,檢視1980到2015年間的33篇文獻裡面,發現一篇2010年由高醫大職能治療系汪宜霈教授發表的論文,裡面提出「動物輔助治療確實能幫助自閉症患者改善社交互動、壓力、溝通、運動技能,提升正面情緒。」
另外學者陳俊霖指出,和馬匹的互動並非對每個自閉症、過動症的孩子都有效,還是要看具有專業訓練背景的團隊,對症下藥,透過觀察患者騎馬、梳毛、領馬、等團體活動來設計方案,找到患者願意學習的任何事物。
台灣馬術治療中心總教練張兆遠曾說:「許多患者接受馬術治療,除了可從馬背運動得到物理治療,還能因馬聰明、靈性高、具社會性的特殊性格,得到安全感,打開心房。」就有自閉症孩子受治療不久,就開始說話。他還會主動提出渴望,好想去馬場和馬互動,交朋友。 張兆遠說,自閉症孩子幾乎不理會人,但跟馬互動時,能不透過語言,僅靠觀察、撫摸、靠近等得到自然療癒。
本來容易緊張的孩子,從騎馬感受及體會出馬背韻律,很快讓身體韻律擺動與馬體協和律動,互相結合產生了慣性與安全感。 就是單純的馬背運動,也能讓患者受益良多。 馬極有辨識力,面對是弱小孩子,會特別照顧。好馬在主人落馬不會逃走,反而耐心等人上馬,甚至安慰,幫助人。馬很敏感,若覺得對人只想駕馭自己、甚至毆打馬,立刻會警覺。但若感受到對方有障礙,會變得非常禮遇,讓腦麻患者要上馬,有些馬會小心回頭,看患者是否好好騎上。
其實你坐上去馬背,是不是平衡,馬立刻知道。類似故事,相關的馬術治療的經驗分享,大家發現到什麼?馬是益友,亂要的是尊重,信任,平等。不是凌駕一切,不是老闆對待員工關係!
圖片:彭嘉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