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近期展示了Optimus人形機器人替演員Jared Leto表演功夫動作,雖然效果震撼,但也引出一個關鍵問題:人形機器人的「killer app」(殺手級應用)到底會是什麼?
特斯拉近期展示了Optimus人形機器人替演員Jared Leto表演功夫動作,雖然效果震撼,但也引出一個關鍵問題:人形機器人的「killer app」(殺手級應用)到底會是什麼?
人形機器人的「killer app」(殺手級應用)到底會是什麼?(圖/科技島資料照)在PC時代,試算表程式VisiCalc、Excel讓個人電腦從新奇變成必需品;在行動通訊時代,BlackBerry憑著隨時收發電子郵件,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工具。如今人形機器人能行走、揮手,甚至在影片裡摺衣服,但還沒有找到能讓人心甘情願掏錢購買的決定性用途。
研究者提醒,人形機器人目前仍脆弱、容易受駭,且經常被過度宣傳。然而競爭正白熱化,歷史顯示突破常常緊跟在炒作之後。
如今的發展像極了1980年代PC熱潮:公司蜂擁而上、原型機層出不窮,卻缺乏明確應用。
美國有特斯拉、Figure AI、Agility Robotics,中國則有優必選(Unitree)、傅利葉智能(Fourier Intelligence)、以及新創Noetix。這些公司都喊著要打造「通用型」人形機器人,但共通問題是:走得快、站得穩,但在靈巧度、情境理解與日常小事上依舊不及人類。
真正的突破或許會來自可靠的家務機器人,能摺衣、洗碗;也可能來自能處理不確定環境的物流助手,或甚至是一個我們尚未想像的應用場景。在此之前,人形機器人還停留在「演示時代」──能吸睛,卻非不可或缺。
市場上多款人形機器人看起來大同小異:雙足行走、雙手靈活、相機視覺、電動驅動,甚至外型也趨同——銀色四肢、簡潔臉龐。
Figure AI主打家務場景,Agility的Digit專攻倉儲物流,中國的幾家企業則將人形機器人視為國家級產業,結合敏捷動作與平價策略。
但無論誰領跑,大家仍沒回答最關鍵的問題:「這些機器人到底能用來幹嘛?」
平衡和行走問題基本已被解決,接下來的關鍵在於靈巧度與自主感知。摺毛巾、燙襯衫這些對人類稀鬆平常的任務,對機器卻是極大挑戰。學界稱之為「可變形物體操作」,需要視覺、觸覺和動作規劃協同。
Figure AI、Agility等公司正在模擬環境中加速訓練,Nvidia的Isaac Sim、DeepMind的MuJoCo等平台讓人形機器人能快速生成訓練數據。未來也可能出現「運動基礎模型」,類似大型語言模型,能讓不同公司共享底層能力,加速整個產業發展。
在此之前,每台人形機器人仍只是單一實驗品:會走、會揮手,但仍在等待那個「殺手級應用」。
這篇文章 會走、會揮手之後?人形機器人還停留在「展演」階段 最早出現於 科技島-掌握科技新聞、科技職場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