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秋蘭/台南報導
本協會(安定社區)今年向臺南市政府社會局申請「阮社區福利社區化-世代
共融田園樂」活動補助,由理事長無償提供二塊土地,帶領一群志工種植地瓜葉、南瓜及白玉蘿蔔,免費提供給關懷據點長輩午餐使用,並分享社區民眾自由採收,據點長輩除了吃得開心之外,也自動自發攜家帶眷前來幫忙採收,一時間田園裡滿是大大小小開心而忙碌的身影,因為社會型態改變不再緊密的鄰里關係,也開始慢慢流動起來。
王允中理事長表示,透過這次活動帶動這個社區的居民從新連結起來,包括不同年齡層,不同族群(閩南、平埔、新住民),一起在安定這片土地上,翻轉出不一樣的社區文化;並以此為起點,未來將規劃不一樣的活動如「田園裡的校外教學」、「一日農夫」等等,有計畫的建立社區自有財源,從有人(志工凝聚)有財(自有財源)開始,社區福利活動推動才能長長久久,轉變才有可能。
安定區公所一直致力於推動社區福利化,期待創造不一樣的社區文化,從110年結合中沙、港尾及港口三社區辦理「社會福利參與活動」,當次以「長輩」為主角,為長輩安排「77歲的夏令營」及「一日大學生」等活動,讓長輩活出不受限的高齡生活;111年則辦理「社會福利小旗艦」活動,以安定原有的「米食文化」為題材,讓長輩以自有手藝(紅龜粿等製作)傳承、販賣,替社區開創另一經濟來源;今年則以「土地」為主題,腳踏實地種出長輩的美食菜餚。
公所王主任秘書表示,3年來不管從「高齡」、「米食文化」或「土地」等不同題材出發,都只是為了發掘社區特色,並藉由不同活動設計與新思維,活化社區,加強社區福利服務功能,創造一個更友善的高齡社會,把原本屬於農村社區的互助及強大的情感連結慢慢帶回來;現階段社會,高齡化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事實,米食文化漸漸式微,土地無法為年輕人帶來足夠的經濟收入,所以空地愈來愈多了,如果換一種心態看待,透過不同活動包裝與心態,「高齡」、「米食文化」及「土地」或許會帶來不一樣的驚喜,讓社區改變。
完善且有計畫的社會福利規劃,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而人與人之間善的連結,卻需要從基層社區(私部門)藉由挖掘社區特色持續營造,公部門的政策及私部門的努力(社區情感連結)同時併進,才能創造一個有溫度的福利社區。
這篇文章 腳踏實地幸福角落 長輩的美食菜園 最早出現於 ENN台灣電報。